經濟朝著調控預期方向發展 增速穩中趨緩
“在各項政策作用下,經濟增速穩中趨緩。”張平在報告中明確表示。
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兩個季度回落,引發了海內外一些人關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心。對經濟增速的回落,報告用“經濟增速穩中趨緩”來描述,并明確指出,今年一、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9.7%和9.5%的同比增幅,與去年三、四季度9.6%和9.8%的增幅大體相當。
“中國經濟的運行,已經由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恢復性大幅回升,轉向在適度增長區間自主增長的正常狀態,這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也是為結構調整創造必要的環境。要注意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過高的經濟增速下結構調整很難推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說。
其實,“十二五”規劃對經濟增速提出的目標是預期性、指導性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是“十二五”規劃的主線。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前7個月國內發明專利授權6.2萬件,同比增長50.7%;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高技術產業增速比全部工業快1.9個百分點等。
保障性住房是“十二五”新增的約束性指標,并已把任務分解到年。從報告中可以看出,這項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工作完成情況較好。報告指出,截至7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和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建設721.8萬套,開工率72%。
世界經濟變數加大 國內物價仍處高位
“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復蘇,但復蘇的進程很脆弱、很不平衡,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放緩跡象。全球經濟復蘇充滿變數,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并將從不同渠道、不同層面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張平在報告中對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有著清醒的判斷。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一、二季度經濟環比折年率分別增長0.4%和1.3%,均明顯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幅;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日本經濟頹勢仍將持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有所回落。與此同時,刺激經濟復蘇政策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凸顯,通脹壓力持續加大,主權債務問題日趨嚴重。不僅新興市場經濟體價格漲幅持續處在高位,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也整體走高;不僅歐元區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問題仍在惡化蔓延,美國、日本債務問題也日漸嚴重。
張平指出,一些國家在刺激經濟復蘇與治理通脹、防范財政風險等方面的決策面臨兩難,甚至陷入困境。此外,西亞北非政局持續動蕩,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特別是近期標準普爾公司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事件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波云詭譎、充滿不確定性,內部也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當前百姓感受最為突出的,就是物價上漲較快。7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5%,創下37個月來新高,其中豬肉價格漲幅達到56.7%。前7個月,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5.5%,而年初預定的價格調控目標是4%左右。
張平說,從趨勢看,全球流動性寬松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仍處高位,輸入性通脹影響沒有明顯減弱;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壓力依然存在,資源要素價格矛盾比較突出;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強通脹預期,增加了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難度。
價格管理毫不放松 結構調整須大力推進
正在迅速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對搞好當前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復雜的環境中,怎樣保證“十二五”有一個好的開局?
報告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穩定物價總水平,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高強說:“當前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的關系困難不少,但面對困難我們還是要迎難而上。特別是如果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解決,發展面臨的矛盾會越積越多。”
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張平說,要加強重要商品市場調控和產運銷銜接,組織好主要糧食品種和食用植物油收購。抓緊出臺促進物流業發展的稅收、收費政策細則,進一步規范和降低流通環節不合理收費。強化市場價格監管,依法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物價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違法行為。
結構調整是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的大事。張平在報告中指出,要下大力氣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節能減排的嚴峻局面再度說明了當前結構調整的難度和必要性。高耗能行業依然保持旺盛增長勢頭,前7個月增幅達到12.8%,鋼材、氧化鋁、水泥、鐵合金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3%、18.9%、19.2%和21.9%。
結構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解決當前許多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根本途徑。
“實踐再一次證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做起來絕不輕松,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下定決心的。”劉樹成說,“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結構調整上來,要下堅定的決心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為中國經濟‘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