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陽春4月,碧海藍天,萬木競秀。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和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先后在中國海南舉行。
這恰是人類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關鍵歷史時刻。世界局勢風云變幻,跌宕起伏。如何讓和平持久,如何讓發展延續,如何讓各國共享繁榮?一系列重大問題,擺在世界面前。
這兩場盛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分別發表了題為《展望未來 共享繁榮》和《推動共同發展 共建和諧亞洲》的重要講話和演講。胡主席精辟地論述了當前的國際形勢,深入分析世界和亞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國的主張,科學回答了如何使人類擁有一個和平安寧、共享繁榮的21世紀這一重大問題,為人類的和平、發展、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判斷”厘清局勢
正如胡錦濤主席所指出的,過去10年里,世界經歷了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世界各國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過去10年里,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南北發展不平衡依然突出。從經濟到安全,從氣候變化到能源資源問題,全球性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實現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們看到,10年間,傳統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綜合國力差距在縮小,進一步推動世界多極化格局形成;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發展聯系空前密切,相互依存進一步深化,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傳統世界經濟治理模式迫切需要變革;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引領產業升級;新興市場國家合作蓬勃發展,從二十國集團到“金磚”,形成多個層次、領域和議題的合作機制。
當前,影響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的多重挑戰依然存在。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未根本消除,世界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為刺激經濟復蘇開動“印鈔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通脹壓力加大。另一方面,一段時期以來,西亞北非部分國家出現政局動蕩甚至戰亂,為地區穩定帶來影響,一些國家在戰亂中民生困頓,人道主義危機引起全球關注。
這些都說明,當今世界機遇與挑戰共存,機遇要緊緊把握,挑戰需妥善應對。而在紛繁的變局中把握大勢,從復雜的挑戰中尋求機遇,正是中國領導人提出一系列政見和主張的科學基礎。
“中國主張”推動共贏
基于對世界形勢的深刻認識和準確判斷,胡錦濤主席提出了鮮明的中國主張。這就是,大力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大力推動各國共同發展,大力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大力加強金磚國家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
“和平穩定”是世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胡錦濤主席指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使人民安居樂業,是各國政府和領導人需要承擔的首要責任。為此,應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通過對話和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應堅定不移奉行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應尊重各國主權和選擇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權利,尊重文明多樣性,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共同發展”是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保證。世界經濟領域最根本的矛盾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不足。為此,必須建設公平有效的全球發展體系,讓各種資源的分配更公平、各種責任的分攤更公正;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讓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擁有更多的發言權、決策權;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反對保護主義,讓多邊貿易更好地為發展服務。
“交流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建家園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符合各國共同利益。而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也提醒人們,地球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家園。為此,人們應充分利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各層次的多邊合作機制,開展務實有效的合作。
“伙伴關系”是增強新興國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舉措。過去的10年里,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力量不斷壯大。實踐證明,“金磚”國家合作不僅有利于它們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正如胡錦濤主席所指出的,為增強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金磚”國家應繼續深化務實合作,積極挖掘合作潛力,推動各領域合作出成果、見實效。
在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歷史時刻,胡錦濤主席闡述的“中國主張”指明了世界長期穩定、繁榮的必由之路。日本《讀賣新聞》載文指出,胡錦濤主席的講話,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發展、合作中負責任的積極姿態。
“亞洲精神”啟示世界
人類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既見證了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也見證了擁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亞洲的發展與進步。
1990年,亞洲經濟總量不過占全球15%左右,經過20年的發展,現已超過了28%。亞洲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企穩復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亞洲對世界的貢獻也日益顯著。亞洲發展不僅有力改變著亞洲人民的命運,也日益影響著世界發展進程。
總結亞洲走過的不平凡歷程,胡錦濤主席指出,亞洲的發展,與亞洲人民既堅持發揚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又注重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地區的有益經驗密不可分。他把亞洲各國人民的實踐經驗科學概括為“亞洲精神”,即亞洲人民歷來具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開放包容的學習精神,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
在亞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看到“亞洲精神”始終推動著亞洲人民不斷前行:他們不屈不撓、鍥而不舍地奮斗,以不屈的意志和艱辛的奮斗開辟前進道路;他們勇于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開辟廣闊前景;他們既弘揚自身優秀文化傳統,又廣泛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亞洲和世界共同發展;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并肩戰斗,守望相助,患難與共,如今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胡錦濤主席還提出亞洲國家要尊重多樣文明,促進睦鄰友好;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面發展;分享發展機遇,共迎各種挑戰;堅持求同存異,促進共同安全;倡導互利共贏,深化區域合作等五項建議。這將為亞洲國家人民繼續弘揚“亞洲精神”、推動亞洲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奠定堅實的基礎。
亞洲的成就是“亞洲精神”的重要體現,“亞洲精神”是亞洲人民的共同寶貴財富。只要堅持發揚亞洲人民的光榮傳統和“亞洲精神”,亞洲人民必將在前進道路上創造新的業績,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就是亞洲給世界帶來的啟示。
正如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評論文章所說:胡錦濤主席在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的演講,總結出奮斗、創新、學習與團結這四大“亞洲精神”,代表了弘揚“亞洲精神”、發揚優良傳統的時代強音,亞洲各國應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發展合作,共建和諧亞洲。
“中國成就”造福人類
21世紀,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日益緊密地和世界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胡錦濤主席指出,中國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一部分,中國發展得越好,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越大。
21世紀第一個十年,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10年。世紀之交,中國經濟總量不過1.1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而在這個十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5.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一成就,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的臺階,國家面貌發生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化,也意味中國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個十年里,中國平均每年進口價值687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0.3%的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同時,人們也應看到,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巨大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實現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中國政府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胡錦濤主席強調,為了全面落實“十二五”規劃,中國將在今后5年里做到“4個著力”,即著力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著力實施“走出去”戰略;著力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些措施對內將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對外則進一步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
胡錦濤指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歡迎世界各國參與中國發展、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將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繁榮。
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說,胡錦濤主席在講話中對中國經濟發展、調整和作用方面的許多表述,都表明中國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平衡以及全球協調發展的積極意愿和切實努力。
人們可以預見,一個發展更加持續、社會更加和諧、制度更加完善、對外更加開放的中國,有利于增進13億中國人民的福祉,也必將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在這個歷史起點上,胡錦濤主席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事關人類和平、發展、繁榮、進步的中國見解和主張。在世界的視野中,這些具有深刻啟示性的中國見解和主張,必將對推動金磚國家合作和亞洲合作,對推動世界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對推動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