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時政新聞 > 中宣部等4部門負責人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新聞發布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協同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中宣部等4部門負責人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新聞發布
【字體: 】 發布時間:2011/3/1 9:49:39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周瑋、璩靜)黨的十六大以來,尤其是“十一五”時期,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空前繁榮,碩果累累、亮點頻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四部門負責人在中央外宣辦舉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聞發布會上,通報了“十一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介紹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舉措,并就各界關心的問題做出解答。

  “十一五”時期:文化建設“創新發展期”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說,“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其中,國有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取得決定性進展。“十一五”時期,出版、發行、影視制作等行業基本完成轉企改制任務。據初步統計,全國共核銷事業編制172000多名,中央直屬單位就核銷了近20000名,全國共注銷事業單位4300多個。改革有力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與此同時,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形成。此外,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新聞出版和廣電系統實現政企分開,政府職能進一步轉換,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十來個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84%的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組建了綜合執法機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設立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管理機構,管人、管事、管資產有機統一,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

  第二,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顯著增加。“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億元,2010年達到1528億元,年均增長22.2%。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超過200億元,其中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是“十五”時期的8倍。二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時期建成各級服務點83萬個,覆蓋9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間實現了數字化,年放映達800萬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農家書屋工程“十一五”期間從無到有,建成近40萬家,覆蓋50%的行政村。在農村基層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明顯改善。三是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加快推進。全國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會免費開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免費開放專項資金52億元。到2012年底,將實現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四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共享、綜合利用和社會化、多元化。

  第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一是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有望達到1萬億元。二是文化市場空前繁榮。我國電影產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電影票房增速連續6年保持30%以上,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影視動畫產量從2005年的4.2萬分鐘增加到2010年的22萬分鐘,扭轉了進口片占主導的局面。新聞出版業總資產、總產出、總銷售比“十五”時期翻了一番,印刷業翻了兩番。三是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局面明顯改觀。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2010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國產影片海外銷售總額超過35億元人民幣。圖書版權輸出引進比從2005年1:7.2縮小至2010年的1:3。去年的深圳文博會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是5年前第一屆的3倍。四是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更加完善。出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專項政策,推動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2010年,文化產業中長期貸款累計新增276億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達52億元。到目前為止,7個省市成立了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或投資公司,資金總規模達到185億元。26家文化企業在A股市場和H股市場上市,僅去年就實現融資額104億元。

  孫志軍說,文化體制改革進展平穩,推進有序,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獲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二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三是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確保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把維護職工權益擺在突出位置,妥善解決社會保障銜接、人員分流安置等問題,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文化系統體制改革成效日益明顯

  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說,近年來,文化部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改革步伐明顯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顯。

  一是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國有461家國有院團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并組建了46家演藝集團公司。轉為企業的國有院團中,除了歌舞、雜技之外,還有許多是話劇、地方戲曲和交響樂等院團。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國各地的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事業單位,都先后實行了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績效考核評價的機制,使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改善、運營成本逐步下降。同時,創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不斷增加。另外,一些地方還探索了流動博物館、自助圖書館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三是文化部機關和直屬單位改革不斷推進。機關精簡辦事程序、增加服務內容,下放審批權限;六家直屬事業單位實行了轉企改制,組建了各類文化集團公司,同時還有五家文化部系統的出版社,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工作,預計今年內可以完成。

  四是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果不斷擴大。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市完成了綜合執法的改革任務,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級市和區縣也都組建了綜合執法機構,從而使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大、執法效率顯著提升、執法成本大幅下降,為凈化文化市場環境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這項改革任務將在今年內全面完成。

  “十一五”時期廣播影視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

  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表示,過去的5年,是廣播影視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成效明顯的5年。

  電臺電視臺改革深入推進,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力、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建立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創造性地開展汶川、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直播報道;推動網絡新媒體發展,各級電臺電視臺開辦了10家網絡廣播電視臺和63個互聯網視聽網站;廣播電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明顯加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使用61種語言對外播出,中央電視臺初步建立覆蓋全球的新聞采編播發網絡,國際頻道海外用戶超過1.6億。

  廣播影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產業發展呈強勁態勢。一是著力培育廣播影視新型市場主體。全國有35家電影制片廠、70家電視劇制作機構、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電影院等國有經營性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9家廣播影視企業重組上市,亞洲最大的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視、動漫產業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視產品創作生產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2010年電影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進入世界前三名。三是產業效益明顯提升。“十一五”期間,廣播電視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0年達到2238億元。2010年的國內電影票房從2005年的20億元增加到102億。影視產品和服務出口不斷擴大,僅2010年影視劇、動畫片等出口就超過43億元。

  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僅中央財政就分別為村村通、西新和農村電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專項資金96億、110億和27億元,基本解決了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難的問題。

  廣播影視數字化全面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明顯加快。全國電臺電視臺節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實現數字化。全國數字電視用戶數超過1億,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8799萬戶,直播衛星數字電視用戶達1350萬戶,自主創新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用戶近1000萬戶。手機電視、網絡電視、IP電視正在成為人民群眾收看電視的新途徑。

  “十二五”新聞出版業發展目標確定:實現總產出2.94萬億元

  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蔣建國介紹,“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新聞出版業大發展的時期。與“十五”時期末相比,全行業總資產、總產出、總銷售都翻了一番,印刷業翻了兩番。2010年增加值占到國內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的60%多。5年累計生產圖書135.8萬種、338億冊,是“十五”時期的2倍。到“十一五”時期末,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日報總發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電子出版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業年產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國報刊發行已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圖書和期刊等出版物已進入193個國家和地區,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比從2005年的7.2:1轉變為2010年的3:1。

  經過改革,到目前,全國10多萬家國有印刷復制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完成轉企改制;581家圖書出版單位中,除少數擬保留公益性出版單位外,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已轉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和注冊為企業法人。在此基礎上,組建了100多家報刊集團和出版傳媒企業集團。與此同時,積極引導非公有資本包括外資有序進入政策許可的新聞出版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在印刷復制和出版物發行行業均占到了80%左右。特別是組織實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點出版工程、服務農民的農家書屋工程、滿足少數民族群眾需求的民文出版工程、提升國民素質的全民閱讀工程、凈化出版物市場的文化環保工程等惠民工程,其中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60多億元,建成各類農家書屋近40萬家,惠及幾億農民群眾。

  “十二五”時期,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制定了“十二五”時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各項任務、目標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時期末實現總產出2.94萬億元。為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當前要著重抓好六件事,這就是指導轉企改制后的出版社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啟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繼續推動新聞出版企業聯合重組,積極引導和規范非國有文化企業有序參與新聞出版活動,大力實施新聞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別是抓好“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不斷深化新聞出版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純屬誤解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看法,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怎么看這種認識?

孫志軍回答:首先需要指出,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涉及文化改革發展的任何文件和領導同志講話中,從來就沒有講過“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們科學地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十一五”時期,提出并積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項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目標提前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文化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根本任務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顯著特點是以市場為主導,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展文化產業要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要降低準入門檻,鼓勵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此外,文化體制改革還涉及到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和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等多個方面。

我國三網融合已有實質性推進

在回答香港文匯報記者有關廣電總局推進三網融合情況的提問時,張海濤說,三網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國務院高度重視三網融合,專門成立了三網融合的協調小組,并且確定了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和試點方案及12個試點城市。現在電信部門、廣電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進這項工作。可以說,我們國家的三網融合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推進。

廣電總局高度重視三網融合,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和試點方案,積極推動和認真地貫徹落實。去年以來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抓緊建設全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的IPTV和手機電視的集成播控平臺和監管平臺;二是加快推進了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和數字化、雙向化的改造以及下一代廣電網的建設;三是積極籌建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特別是12個試點城市和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臺的建設,并與中央總平臺實現對接,為開展三網融合的試點工作,確保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三網融合模式,走中國特色三網融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國內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廣電總局已審核批準594家。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國家有明確的審批標準和條件,只要符合標準和條件,都會得到廣電總局的批準。

院團改革絕不是“甩包袱”

法制晚報記者問:現在有人說,“院團改革是想甩包袱”,您對此有何看法?

歐陽堅回答:國有院團轉企改制的目的絕不是“甩包袱”,也不是“養得起、養不起”的問題。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阻礙院團發展的那些體制機制障礙,改變以往缺乏生機和活力的狀況。按照中央的統一要求,我們要在繼續加大政府對國有院團扶持的前提下,通過事轉企,使其成為現代的、規范的演藝企業。我們這樣做有利于院團用市場的資源來獲得發展,能夠在市場競爭當中來增強它們內生的動力和活力,能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當中不斷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也就是說,要經過轉企改制的改革,使這些院團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演藝產業當中的生力軍和主導的力量。

下一步將積極推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分期分批轉企改制

在回答中新社記者有關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情況的問題時,蔣建國說,對報刊出版單位進行改革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必須要做的。由于我們國家報刊的數量比較多,情況千差萬別,這項改革成為一個難點、突出問題。對這個問題,新聞出版總署高度重視、知難而進,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點探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轉制或登記為企業了。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緊研究制定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分期分批轉企改制。在推動這些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的同時,還要促進報刊資源實現重組、結構調整,并且還要關停并轉一批不具備辦報辦刊條件的報刊出版單位,從而構建有利于報刊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格局。

廣電總局將盡快對廣播影視植入式廣告作出規定

廣電總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廣告?在加強植入式廣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在回答北京電視臺記者提問時,張海濤說,植入式廣告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植入式廣告是從國外的電視媒體引入的一種廣告模式,它對于拓展廣播影視的廣告模式、促進廣播影視的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年來,植入式廣告在一些國家已經有了一些相對成功的范例,在我們國家的廣播影視作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國的植入式廣告尚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確實存在著植入數量過多,植入手法生硬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廣大觀眾對影視作品和廣播電視節目的欣賞。為此,廣電總局正組織力量,研究分析廣播影視植入式廣告問題,將按照堅持中國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并重、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舉的原則,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意見,盡快對廣播影視的植入式廣告做出規范,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切實保障觀眾的權益,推動植入式廣告健康有序發展。

力爭到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

在回答北京電視臺有關國有院團轉企改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時,歐陽堅說,下一步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總體的考慮是,除少數要按照程序審批需保留事業體制的院團之外,力爭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國有文藝院團將全面完成轉企改制的任務。通過這項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現代演藝企業,為繁榮我國的演藝產業奠定堅實的微觀基礎和體制保障。

為了實現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下一步將在四個方面加大政策和措施實施力度:一是要加大部際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保證中央有關改革的配套政策能夠確實得到貫徹和落實,同時根據新的情況研究制定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為全國的院團改革提供更為有力、更為有效的政策保障。二是要籌集中央有關專項資金,對于轉制和正在轉制的院團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重點用于改善裝備、開拓市場等方面,以幫助這些轉制院團更快、更好地發展。三是對轉制的院團在貸款融資、爭取上市和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重點幫助和必要傾斜。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對外文化交流和演藝人才培養方面,將優先考慮和安排已經轉制的國有院團。通過這些措施,就是要使轉制的國有院團有保障、得實惠,真正實現早改革、早受益、早發展的目標要求。

四項舉措堅決抵制低俗之風

鳳凰衛視記者問:文化產業發展中可能會有一些良莠不齊的情況,對一些格調比較低下的文化產品有哪些管理措施?

孫志軍回答:文化低俗現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現。在文化體制改革實踐中,我們始終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低俗之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主流健康向上,但也確實存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迎合低俗化的現象。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的文化改革發展,要在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我們將采取四個方面舉措:

一是精心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并在宣傳推廣、政府購買、市場營銷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評獎。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工作的意見,支持重要新聞媒體開辦文化時評類欄目節目,開展健康的文藝評論活動。規范文藝評獎辦法,不斷提高評價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三是加強對文化企業的引導和管理。規范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明確企業負責人任職資格,推動文化企業自覺擔當社會責任,服務人民群眾。在推薦優秀企業、文化企業30強和文化企業上市等項工作中,將社會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實行一票否決。四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加大“掃黃打非”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日常監管機制,不斷凈化文化市場環境,促進文化市場規范發展。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道真| 七台河市| 遂川县| 福海县| 策勒县| 黄平县| 象州县| 嵊泗县| 东丽区| 新野县| 宁晋县| 隆安县| 娱乐| 宣城市| 吴堡县| 呼和浩特市| 资讯 | 大丰市| 开封市| 淮北市| 舟曲县| 阿拉善盟| 永年县| 林口县| 沈丘县| 祥云县| 宣汉县| 若尔盖县| 威宁| 茌平县| 蓬莱市| 寻乌县| 砀山县| 措美县| 鹤壁市| 龙里县| 化德县| 永德县| 石城县|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