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旱逢甘露。2月25日,一場春雨降臨淮南,截至2月28日9時,我市降水量普遍在15至30毫米左右,我市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緩解。記者深入到久旱的農村采訪時,農民朋友們高興地說:這場雨真是用錢也買不來的啊!
人工增雨助降甘霖
2010年10月中旬以來,淮南多地一直處于干旱狀態。截至2011年2月24日,由于數月沒有出現有效降水,淮南旱情趨于嚴重。為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資源,最大限度緩解旱情,淮南市氣象局一方面加強天氣監測預報服務,一方面積極做好人工增雨作業準備。
2月25日21時30分,市氣象局根據天氣形勢分析,人工增雨條件基本成熟。同時,針對25日至28日的降水天氣過程,氣象局迅速成立了人工增雨領導小組,指揮三個增雨作業隊分赴鳳臺縣、毛集實驗區和謝家集區等地實施了多輪人工增雨作業,共投入火箭彈50余枚。在自然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截至2月28日9時,我市降水量普遍在15至30毫米左右,其中鳳臺縣28.9毫米,毛集實驗區28.5毫米,市區24.0毫米,潘集區29.6毫米,八公山區23.2毫米。
對淮南久旱的大地來說,這樣降雨無疑是一場甘霖,“我市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緩解。”市氣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未來一段時間,氣象部門仍將嚴陣以待,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尋找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竭盡全力為抗旱保苗做好服務。
降水量比常年減少近八成
淮南市氣象局資料顯示,從2010年10月份以來,我市總降雨量僅有30毫米左右,比常年偏少近八成。造成干旱原因主要是冷空氣勢力偏強,入侵時淮南市受西北氣流控制,天氣干燥。西南暖濕氣流勢力偏弱,水汽無法達到本市,而這種大氣環流形勢長期維持致使降水偏少,形成干旱。
記者從淮南市農委了解到,2010年秋種,全市播種小麥154萬畝。由于當年水稻收獲期比往年推遲10天左右,從而造成小麥播種期比往年推遲。自去年10月14日開始播種,月底基本結束,主播種期集中在去年10月18日至29日,占總播種面積的75.2%。自2010年10月1日以來,4個多月無有效降雨,遭遇了1961年以來的特大干旱。入冬前小麥累計受旱面積93.6萬畝。今年2月9日至10日,全市普降小雨雪,降水量6.4毫米,仍不能緩解旱情。據統計,截至2月11日,全市小麥最大受旱面積128.9萬畝,實時受旱面積88.2萬畝,實時嚴重受旱面積23.9萬畝,點片死苗面積2萬畝。
面對特大旱情,我市提前安排,迅速發動,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業生產工作的通知》,對全市抓好抗旱保苗和提前抓好春季小麥田間管理作了具體安排。全省抗旱保苗和春季田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之后,淮南市立即召開會議迅速貫徹省政府會議精神,部署抗旱保苗春管工作,要求各縣區及時部署,積極調度水源,開機泵水,全面啟動抗旱春管工作。市領導多次率有關部門領導深入農村督查抗旱保苗工作。
農民從這場雨中看到希望
2月27日下午2點半,當記者冒雨再次趕到三和鄉西瓦村時發現,這里的2000多畝麥地與2月18日記者在該村見到的情景相比,已經完全變了模樣。那時的麥地大都干旱得裂開了大口子,麥苗則呈現暗黑色,而經過連續兩日的降水后,此時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干裂的麥地已不見,麥苗在雨水的滋潤下也顯得精神了許多。麥田附近小池塘里的水明顯增多,成群的鴨子在水里嬉戲著。在一處田埂上,記者遇到了剛給麥苗追完肥的村民吳化勝。吳化勝說,聽天氣預報說會下雨,因此許多村民都買好了肥料等著雨水來臨。2月26日白天,喜雨綿綿,大家趕緊出動,開始給麥苗追肥。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好啊,這場雨太及時了,今年的小麥還是蠻有希望的。”在村民吳本浩家里,77歲的吳本浩笑瞇瞇地對記者說,這場雨真是用錢也買不來的啊!吳本浩一輩子種地,在他的記憶中,今年西瓦村小麥的旱情是最大的。吳本浩說,天老是不下雨,肥料沒有辦法追。眼看著小麥根本就沒有指望了,可把大家愁壞了。正在這節骨眼上,雨下下來了,這場雨對緩解旱情真是起大作用了!小麥干旱得太久了,最好再下個兩三天,把土地徹底澆透!
記者當日下午3點半,乘坐24路公交車,又來到了曹庵鎮柳樹村。雨持續地下著,泥濘不堪的田間小路,讓記者感到行走的艱難。然而,看著濕漉漉的田野里驟然復蘇泛綠的油菜和小麥,又是多么欣喜啊!見到一位老人正在麥地里察看莊稼,記者便上前詢問,經了解,這位老人是柳樹村柳樹隊的農戶張樹芳。張樹芳告訴記者,“前些天天氣暖和的時候,看著田地里枯黃的麥子快要撐不下去了,我決定從河里抽水灌溉。”因為水路比較遠,張樹芳又從集市上買回了數十米的水管,這樣就可以把河水直接抽送到他家的麥地里了。“剛抽水灌溉了兩畝麥地,天就下雨了。”張樹芳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家共有十余畝地,在柳樹隊也算是種田大戶了,這雨下得真及時啊,幫我省掉一筆抽水費呢!”當記者問這一次的雨水能不能緩解旱情時,張樹芳笑著把手指戳進了麥地,他告訴記者,現在的雨水已經浸透麥地整個食指的深度,雨還在繼續下,旱情應該可以得到緩解了。而長時間以來的干旱會不會影響今年的小麥收成呢?張樹芳告訴記者,小麥和水稻不一樣,水稻在生長期基本上離不開水,而小麥在拔節之前只要不被干死還是有救的。風調雨順的年月,一畝麥地能收1000斤左右小麥。前段時間的連續干旱導致麥苗稀少、枯黃、甚至死亡,今年肯定會減產的,但這一次的雨水非常及時有效,以后再適時追上幾遍肥,注意科學管理,小麥的收成達到一畝地八九百斤還是有希望的。
下午5點左右,鳳臺縣古店鄉楊村的村民楊桂芳通過電話對記者說,這兩天她們那里的雨也下得挺好的,她家的7畝麥地都被潤濕,只等第二天追肥了。為了改善種植結構,楊桂芳家里還新種了100多顆葡萄樹苗,這次下雨,對葡萄樹的生長顯然也有好處。
滿城苗木飽飲甘露
一場喜雨不僅讓田里的麥苗兒喜歡,那滿城的綠化樹木也高興著呢。
2月27日中午,天空正下著人們渴望已久的春雨,而淮南的大氧吧舜耕山也在沐浴中更顯得充滿詩意。從洞山賓館門口拾級而上,緩步之中,抬眼望去,四季常青的柏樹在雨水的“親吻”下綠得可愛。而一些不知名的綠色植物也顯得格外亮眼,飽飲著大自然的饋贈,它們顯然已經等待了太長時間。從舜耕山頂往下看,整個市區顯得一片朦朧,濕潤的山風從面前吹過,雖然寒冷,卻讓人感覺到久違的清爽。久旱逢甘霖,舜耕山一片生機。在舜耕山上看守公廁的劉振東老人說,春季是舜耕山最美麗的時節,尤其是三、四月份的時候,各種花都開了,桃花、槐花,還有五顏六色不知名的小花。每年春天都有很多市民到舜耕山上游玩。然而,幾天前劉振東老人還為舜耕山發愁呢:山上的植物都缺水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下一場雨?沒有水,春天的舜耕山還能有那么多鮮花嗎?終于,2月25日晚,雨下起來了,而且雨量不小,老人心里非常高興。他告訴記者,這場雨下得好哇!非常有利于山上的花草樹木發芽生長。很多植物也可避免被干死的厄運了。
環顧能源城,那些點綴在城市之中的綠色植物,大如梧桐、小如青草,無不在春雨中顯露著勃勃生機!據淮南市園林局高級工程師吳廣珍介紹,從去年底以來,一直沒有大的雨雪,園林苗木的土壤缺水比較嚴重,因此園林部門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抗旱。2月25日晚開始的降水,有效緩解了園林苗木尤其是草坪和一些小的灌木的旱情。園林局專門負責植物澆水工作的車隊隊長湯多花說,他從事園林苗木澆水工作已經20余年,今年的旱情實屬罕見,他們每天都非常忙碌地給園林苗木澆水,甚至夜里都在加班,下雨了,他們終于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
(記者 李鈞 陸士宇 張昌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