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時間排內澇 力求損失降最低
本報訊 連日來,鳳臺縣在全力防汛抗洪的同時,積極組織161名農技人員深入各鄉鎮核查災情,面對面指導災區群眾排澇補種,力爭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為減輕災害損失,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該縣充分發揮泵站工程的作用,開足馬力搶排內澇;組織人員深入各鄉鎮核查災情,制定農業生產救災方案。并成立抗災補種、畜禽防疫、漁業生產自救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4個工作組,抽調161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農業技術指導員深入抗災生產一線,指導排澇補種,做到退水一塊補種一塊,不留白茬地。對受災較輕的田塊,及時增施速效肥,促進苗情轉化。縣農業部門及時組織10萬公斤良種分發到各地,根據退水時間,指導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玉米、綠豆和蔬菜等作物。截至7月23日,大興集、尚塘、古店等鄉鎮已補種綠豆、山芋1000多畝?h植保站切實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密切注意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組織和指導農民開展防治工作,到目前已防治水稻病蟲害45萬畝次。
該縣還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依法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農資的行為,杜絕假劣農資流入市場,切實保障農業生產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常開勝)
本報訊 面對當前抗洪救災的嚴峻形勢,大通區上下沉著應對,在全力以赴抗洪排澇的同時,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掀起生產自救熱潮。
這個區及時啟動《農業生產自救方案》,從生產資料市場調節、信息發布、技術指導等方面做好組織服務工作,并細化具體措施,制成“明白紙”送到災民手中。同時各鄉鎮從農技部門抽調了20名技術骨干人員,組成4個生產自救技術服務小組,深入災區指導開展田間管理、查苗補種、畜牧防疫治病。指導農民開溝、施肥、播種,開展生產自救。對排澇成功,已經出水的田塊,進行及時搶插搶種、補栽補種或改種。
同時,這個區把城市排澇的重點放在小煤井和采煤沉陷區等重點地段。區煤炭局組織人員每天對煤礦的安全和排澇情況進行檢查,目前該區境內小煤礦已經全部關閉停產,人員轉移到防汛排澇中。大通街道和各社居委組織人員對下水管道等排水設施進行疏通和修復。目前,災區干群思想穩定,自救措施落實到位,農業生產活動有序進行。
(宗承灝 紀 明)
本報訊 連日來,田家庵區一手抓防汛搶險,一手抓生產自救,及時進行搶種、補種,千方百計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力爭做到大災之年不減收。
該區緊急啟動《災后生產自救工作預案》,農資市場提早備足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區農業技術人員成立小分隊,深入各個鄉(鎮)、村和田間地頭,指導群眾及時清溝、瀝水、除草打藥、加強田間管理,指導群眾搶時改種、補種生育期適中、經濟效益較好的豆類、蔬菜、玉米等夏秋作物,做到水退一尺、補種一尺。區工商部門也開展了對災后農資市場的專項執法檢查,凈化了市場。區農林水利局24小時開通值班電話,隨時接受群眾的技術咨詢。
截至7月21日,該區已改種補種各類作物5500畝。其中,玉米500畝,豆類2000畝,薯類1500畝,瓜果500畝,其它農作物1000畝。
(趙明康)
本報訊 謝家集區在嚴重的災情面前不等不靠,搶抓間隙性有利天氣,積極發動和組織災區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目前已補種和保苗2萬畝。
謝家集區迅速編制了區農業生產救災預案,成立了組織,下設種植業、養殖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貿市場督查四個工作組。區里30多臺排灌設備,晝夜不停地抽排孫廟保莊圩、東淝河、施家湖等生產圩堤和地勢低洼良田內的積水。同時,組織農民迅速對退水的永青村、周郢村田地農作物進行及時扶植、補種、間種。區農林水利部門抽調20多名農技人員和專家,組建6支農技指導小組,分赴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排除積水,施藥除草,指導農民保苗補種,區就業局因勢利導,已培訓農民工200余人,幫助他們開展生產自救。
(江 政)
本報訊 針對當前的防汛形勢,八公山區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在7月21日的全區生產救災工作緊急會議上提出了“一手抓抗洪搶險,一手抓生產自救”的思路,區農林局和區發改委全面啟動農村和城市生產救災預案,指導基層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對因災絕收地區,區農林局要求進行補種和改種。8月上旬前退水地區,重點改種綠豆、玉米(用作青飼料)和蔬菜,適宜的蔬菜種類為黃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等;8月20日前退水地區,重點改種蕎麥、速生蔬菜和反季節棚室蔬菜,如食用菌、洋蔥、青花菜、小白菜等。
對短期水淹后,作物尚能恢復生長的地區,區農村局要求加強災后田間管理:清溝排水、除澇保苗,查苗補苗、中耕培土,增施速效肥、促進苗情轉化,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病蟲。
區發改委重點是抓好土壩孜等城市低洼地的排澇工作,指導、幫助豆制品廠等單位恢復生產,正常運營。
(本報記者 黃杰 實習生 王潔 朱宗洋)
本報訊 潘集區在抓好抗洪排澇的同時,堅持早準備、早動員、早播種,針對不同退水時期,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和茬口銜接,做到水退一塊、補種一塊,不留空白地,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截至7月20日,這個區受災農作物面積1.4萬公頃,其中絕收10533公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81億元。面對災情,區委、區政府不等不靠,組織力量開展生產自救,下發了《關于認真做好洪澇災害后補改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鄉鎮(街道)抓緊抓好搶種補種工作,對退水田塊及時補栽水稻、補種旱糧,因地制宜發展胡蘿卜、大白菜、包菜、花菜、秋蘿卜和芹菜等蔬菜生產。各鄉鎮(街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技術服務,涉農部門做好種子及種苗的調劑調運,搞好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管理供應,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力爭災后農民有一個較好收成。
(潘登)
本報訊 入汛以來持續集中降雨使毛集實驗區東風湖行洪區產生了大面積內澇,農作物受災嚴重,7月21日,記者在東風湖行洪區內看到,大部分地區澇水已經退去,不少農戶開始搶種晚秋作物,組織開展生產自救。
明冠銀是毛集鎮大橋村村民,在東風湖行洪區里有兩片共4畝多地,全部種植了黃豆,在這場大雨中,長勢很好的黃豆苗全部被水淹死。7月21日早晨,她看到自家一片地勢較高的田地已適合補種,就打電話給娘家,請來夏集鎮劉圩村父母、弟弟幫忙補種黃豆,并加班加點,在21日上午11時補種了兩畝多黃豆。”水退了就補種點作物,做一些生產自救,也能減少些損失“。明冠銀邊干邊說。
與明冠銀一樣,記者在湖區內還見到了陳東啟等10幾戶在忙著補種晚秋作物的毛集鎮農農。
據了解,洪澇災害發生后,毛集實驗區一邊組織抗洪搶險,一邊加緊搶排內澇,并積極組織當地農民搞好生產自救,做到了水退一片,補種一片,最大限度減少因洪水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
(本報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