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低碳世博”指引美好生活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低碳世博”指引美好生活
【字體: 】 發布時間:2010/5/11 23:51:42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上海世博會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理念,點亮“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世博主題,正在成為人們的共同行動。
                                                            ——記者探訪世博園(四)

      低碳最佳實驗室

     “一座很好的城市,就是讓你走在其中的時候,能更多地聞到綠色植物的味道,聞到人們身上美好香水的味道。”這是上海世博會法國館建筑設計師雅克·費利耶的一句話。面積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園猶如一座精美的小城,無論是徜徉在世博大道,還是漫步于各洲廣場,記者都能深切感受到一種綠意、一身愜意。

      近年以來,“低碳”成了世界社會經濟的最熱詞,其內涵包含了控制城市污染、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等等。有資料表明,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會有半數以上在城市生活。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地球資源日益稀缺的情況下,讓棲息在城市里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上海世博會無疑成為了全世界“低碳經濟”最佳的實驗室。

      放眼世博園,低碳技術與設施隨處可見。世博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都貫徹了低碳理念。比如,世博園的選址結合了黃浦江兩岸的舊城改造,關停搬遷了272家污染企業,園區內建設了100多萬平方米的公園綠地,保留利用了六分之一的老廠房、老建筑。再如,日本產業館把“再利用”概念貫穿內外——對江南造船廠修舊如舊,內部裝修采用再生材料,工作人員的制服也使用了舊衣服循環利用后的布料。各個城市的案例館和最佳實踐區更是把環保節能發揮到極致。

      節能技術無處不在

      節能技術和實踐是世博園區廣泛應用并集中展示的項目之一。中國館的外墻材料為無污染、無放射的綠色產品,所有門窗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噴涂一種能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并儲存起來的特殊涂料,為建筑外墻照明提供能量。數字顯示,在中國館、主題館、世博大道、演藝中心等屋頂和玻璃幕墻上安裝了總裝機容量超過4.68兆瓦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每年能減排二氧化碳4000噸,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范區。超過1400多輛新能源汽車在世博園內外示范運行,純電動客車、超級電容客車、燃料電池車組成綠色交通方陣,在園區內實現公共交通“零排放”。目前世博園區使用了10.3億顆節能LED芯片,世博場館室內照明光源中80%采用了LED綠色光源,相較于普通白熾燈能省電90%左右。還有,生態節能建筑、江水源熱能采集等新技術也在世博園內得以應用。

      在意大利館,記者發現館體外墻采用了一種新型材料——透明混凝土。這種技術實現了不同透明度的漸變,能顯示建筑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展館冬季利用太陽能輻射,夏季則利用自然的空氣氣流和水流降溫,熱風通過自動調節系統排除,可降低內部建筑的溫度。

      低碳走進普通生活

      記者在世博園內,看見在很多大樹上,都掛著一個小水袋,細細的橡皮管插入樹根,恰似給樹木打著“點滴”。像這樣給綠地、花卉、樹木節水、節能的灌溉、微噴灌技術在世博園里已運用成熟。

      飲水和如廁是游客進園參觀必需解決的大事。這方面,世博會方面也體現出了科學與環保。在歐美發達國家,街頭路旁乃至家庭里都實現了自來水的清潔直飲。進入世博園區,每隔百米就設置一個直飲清潔水系統,而且按照科學的服務方式,每組飲水機都分為兩三層,無論大人小孩都能輕松直飲,干凈衛生、避免污染和浪費。世博會申辦成功后,園區在設計方面充分體現環保和人性化理念,應征、篩選了55項公廁方案,在防止廢物排放、節水節能等諸多細節上都做到科學合理。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也積極參與了公廁設計評選工作,他們的作品《會呼吸的水晶盒子》和《玩轉曲線》還入圍獲獎。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在上海世博會開幕期間曾指出,“人們在世博會看見的一切,包括環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將進入普通人的生活”。通過世博會的舉辦,現在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城市發展的模式,一定會讓人們生活更幸福,人與自然更和諧。

(記者 張越)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海南省| 长沙县| 浦城县| 峨山| 卓尼县| 贡嘎县| 淳化县| 田阳县| 沛县| 博湖县| 忻城县| 乌鲁木齐市| 读书| 滕州市| 介休市| 西林县| 冷水江市| 讷河市| 河东区| 榆林市| 修文县| 南城县| 公安县| 新乡县| 曲靖市| 赫章县| 璧山县| 静宁县| 威远县| 上思县| 达拉特旗| 高雄县| 东莞市| 昌黎县| 竹北市| 百色市| 镇雄县| 平乡县| 高平市|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