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誠邀市民加入“低碳生活周,”為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

自哥本哈根會議上傳出的“環保鐘聲”猶在耳畔回響,轉眼間第18個世界水日已經到來。2010年3月22日不僅是第18個世界水日,也是“留住一桶水”項目連續開展6周年的紀念日。為響應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城市更美好”的主題,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大學生環保志愿者,于3月22日向廣大市民發出參加“低碳生活周”的邀請:自3月22日起一周內(該周的3月27日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2010“地球一小時”全球性公益活動日),以“家庭節水、辦公節能、低碳出行、低碳購物、節約用電”和地球一小時”等實際行動,弘揚低碳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再次與世界攜手,展現保護生態環境的信心和決心,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
“低碳生活周”安排
通過采訪大學生志愿者記者得知,他們還別出心裁地為大家做好了周詳的“低碳生活周”安排:3月22日家庭節水——留住一桶水,節約一公斤水;3月23日節能辦公——少用10張打印紙;3月24日低碳出行——選擇公交,少開一天私家車;3月25日低碳購物——自帶環保袋,拒絕塑料袋;3月26日節約能源——關掉不必要的電器,節約一度電;3月27日晚上8點——熄燈一小時。
徒步口頭宣傳環保
目前,“低碳活動周”活動已經啟動,大學生環保志愿者們信心滿滿、以身作則,陸續通過海報、傳單、電子賀卡、網絡發帖等形式在校園、市區和網絡里進一步宣傳“低碳生活”的環保理念,并將通過舉辦討論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環保DV作品大賽、簽名承諾等形式,使這一理念在廣大師生和市民中得到深入的普及。
在3月22日當天的行動中,大學生走上洞山路、朝陽路,徒步口頭宣傳環保理念,并自發在校內實踐節約用水。他們表示愿意攜手淮南市民,一起參加“低碳生活周”活動,因為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低碳生活”進社區
3月22日,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大學生志愿者走進淮南市田家庵東苑社區,舉行了主題為“落實兩會精神,倡導低碳生活”的宣講。
為做好本次宣講活動,志愿者服務團用了一周多時間,精心制作了3塊展板、1條橫幅、2段視頻、1個課件和500張宣傳單。
活動以今年“兩會”中熱議的“低碳經濟”為內容,目的是讓居民進一步了解“何為低炭”、“為何低碳”以及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出門關燈、關機、隨手關水、節約用紙,盡量少用餐巾紙、紙杯,打印紙雙面用”等“怎樣低炭”等問題。志愿者們通過懸掛橫幅、擺設展板、播放“兩會”部分視頻、播放事先精心制作的ppt課件等形式進行宣傳。志愿宣傳服務隊還分成3個小分隊,分頭在社區入口、廣場、居民區散發以節能環保和倡導低碳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宣傳單,并為社區居民義務講解,活動受到了東苑小區居民的積極響應。
據了解,通過開展宣講活動,大學生們倡導的“低碳生活”深入居民心中。如今,在大學生中間,“今天你低碳了嗎”已成為多數同學打招呼時的習慣用語,眾多師生正在不知不覺中推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為特征的“低碳生活”。
相關鏈接
“留住一桶水”和“地球一小時”的由來
“留住一桶水”項目是可口可樂公司聯合相關單位,為宣傳和推動綠色節水理念,共創資源節約型社會而開展的一項環保公益活動。該活動旨在將環保理念從青少年抓起,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更多的青少年和家庭形成節水觀念,養成節水習慣,并帶動每一個家庭、學校、社區一起來保護珍貴的水資源,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并將影響擴展到全社會。僅2009年“留住一桶水”項目節約水量就超過了31萬噸。按照一個三口之家每月用水10噸計算,所節約的水量大概可供2500多個家庭使用一年。
“地球一小時”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希望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20:30-21:30熄燈一小時,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地球一小時”活動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間8點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展開,并迅速吸引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多個城市的加入,共同創造這個美麗的“黑暗時刻”,為減少碳排放做出實際的貢獻,改變地球的未來。
2010年“地球一小時”的目標是:通過全球6000多個城市、超過10億人的參與,政府、企業、社區的積極加入,使“地球一小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保行動。
圖:安理大學子為“低碳生活周”制作的海報
(記者 李卉 陸士宇 通訊員 李靜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