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社區試行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把社區分成5個小片,每2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一個片區,承辦網格內所有的維穩綜治基礎工作
“以前我們和樓下住戶因為一點小矛盾就鬧得不快活,平時也不說話,鄰里關系非常不好。現在社區實行維穩綜治工作網格化管理,‘網格’負責人經常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情況,調解糾紛,在他們的耐心調解下,如今,我們樓上樓下相處得十分友好和睦,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10月25日,家住泉山街道西苑社區的趙先生告訴記者。
分片管理 看誰能管好“責任田”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現在的社區面積越來越大,轄區內人口也較多,但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有限,管理起來有點力不從心。有時候社區內出了點事情,自己一時抽不出時間,都不知道讓哪個干部去處理。還有些小糾紛,大家你推我推的,問題很難解決。此外,現在社區工作涉及黨建、治安、衛生、教育、保障等許多項,由于工作繁雜、機制不活、方式滯后,致使一些事情無法及時得到解決,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無法得到幫助。”說起以往社區工作的一些問題,西苑社區主任蘇敏滔滔不絕。但如今,這些問題都隨著社區試行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后迎刃而解。
10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西苑社區,剛走進社區辦公區域,記者就看到鑲嵌在墻上的一塊十分惹眼的牌子,這便是西苑社區維穩綜治工作網格化管理示意圖。這塊示意圖將整個社區分成5塊,即5個片區,并用A、B、C、D、E5個英文字母分別標示出來。“這就是我們社區推行的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把社區分成5個小片,每2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一個片區,承辦網格內所有維穩綜治基礎性工作,就像各自在耕種各自的‘責任田’,誰的能力強就管理得更好,收獲的更多。”蘇敏主任說道。
責任人成了居民的“貼心人”
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是田家庵區泉山街道西苑社區今年7月推出的一種新型社區管理模式,這也是全市第一家試點社區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的社區。自網格化管理推行以來,西苑社區的10名工作人員都有了一份“責任田”,他們隔三岔五深入小區,了解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成了居民的“貼心人”。
“以前我負責勞動保障工作,上門走訪也只問勞動保障,不問民政、教育等其它方面,大家各自為政,服務水平提不上去。”負責A區網格的西苑社區工作人員謝崇環說。如今,在自己負責的網格里,事無巨細,不分類別,都由謝崇環負責掌握基本信息。而為了主動掌握每家每戶的信息,謝崇環現在每個星期都要抽半天甚至一天時間,和負責同一個網格的另外一位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走訪自己網格內的所有居民。
“遇到一般性事務,我們就現場處理,對于突發性工作,我們就上報社區、街道緊急處理,如果遇到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就詳細記載在‘民情日記’里,待日后處理。”謝崇環和其他9名網格負責人現在被居民親切地稱為“網格長”,有時候還被戲稱為“格格”,謝崇環說,怎么稱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處理好各自“責任田”里的一切事務。
居民受益 全區推廣
網格化管理試行4個多月,克服了社區工作機關化傾向,拉近了干群距離,也為居民帶來了很多方便。
國慶節長假剛過,網格責任人柏躍敏在自己的“責任田”里尋查時,發現一家剛成立不久的私立幼兒園,當時正值全市少兒接種麻疹和乙肝疫苗,柏躍敏立即把情況向社區和街道進行了反映,在社區和街道工作人員的組織下,幼兒園內260多名小朋友都順利接種了疫苗。事后社區工作人員得知,這所私立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大多是流動和外來人口,如果不是在巡查中了解到情況,這些小朋友很可能就錯過了這次接種疫苗的機會。
社區居民趙某對此也深有感觸。趙某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前段時間企業經濟不景氣倒閉,他便回到了家中。趙某在網格長巡查時,向網格長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并希望社區能夠幫助他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社區知情后,主動幫趙某聯系了廚師學校,在趙某學有所成后,又幫他聯系了店面。現在,趙某已經自己開了一家小飯店,當上了小老板。
社區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在西苑社區試點取得了成功,現在,淮南市田家庵區已經成立了維穩綜治網格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開始把這項工作向全區所有社區進行推廣。
(記者 張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