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歲的盛叢齋老人是原淮南公交公司創始時期的見證人之一。通過他的講述,記者了解到,解放初期,淮南沒有公交車,從田家庵到蔡家崗坐火車要半天時間,后來有了公交車,等上個把小時,才能擠進幾乎喘不過氣來的車廂內。而如今,在車站等不了幾分鐘就有一班車。公交公司從最初的幾輛車、幾條線路,發展到今天的600多輛29條線路,百姓出行乘車的變化讓人感嘆60年彈指一揮間生活的日新月異。
1957年 淮南公交車正式開跑
1950年宿縣發大水,盛叢齋從家鄉逃荒到淮南,落腳親戚家,為了生活他通過了淮南市搬運工會招工扛大包的考試,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從一個逃荒者由此變成了一名產業工人。1952年,盛叢齋進入搬運公司(原公交公司前身),直到1991年,他才從公交公司3路車隊隊長的位置上退休。通過盛叢齋老人的講述記者了解到,1957年春節前期,淮南公交車正式開跑了。當時,只有3臺從原淮南礦務局買來的豐田、福特等黑色小車,又改裝了2臺從抗美援朝戰場上繳獲的分配給淮南的汽車,還有的用貨車搭上油布當公交車用,就這樣一年內湊足了七八輛公交車,隨即開通了從田家庵開往大通的2路車和從田家庵開往蔡家崗的3路車。人們在車站等上個把小時后,才好不容易擠上幾乎喘不過氣來的車廂。后來公司陸續增加了20多臺車,有了公交,許多市民告別了市內出行坐火車的歷史。
1967年 淮南打造雙節公交車
最讓盛老難忘的是,1964年,淮南市公共汽車公司正式成立后,為了增加車輛,時任淮南市公共汽車公司生產科長的盛叢齋深入到生產汽車的第一線,在那里,他親歷了淮南生產制造公交車的歷史。他說:“那是1967年,淮南市從省建設廳爭取到了上千萬元,在汽車公司修配廠里,技術工人們開始了沒有白天黑夜的大干,按照硬實、裝人多的特點,我們慢慢生產出40多臺雙節公交車,一碗菜湯、一個饅頭就是對我們加班加點的獎賞。這種雙節公交車最早在蚌埠和淮南的城市交通上使用,一車能坐80-90人。隨后,1、4、5、8、幾條線路相繼開通,人們上哪去比以前方便多了。”
2009年 淮南公交開啟無人售票時代
盛老羨慕地說:“現在,淮南公交共有20多條線路,還有跑旅游專線的,幾百臺車,百姓乘坐公交更加方便、舒服了。”記者告訴老人,今年8月18日,淮南有10條公交線路首日實行IC卡無人售票。老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告別老人,記者坐上了寬敞、舒適的公交車,望著窗外的綠樹紅花,不由得在心底感嘆道,60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美、日子越過越舒坦。
記者手記:那些我們曾經歷過的坐車難、行路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無論我們的社會生活怎樣進步,我們所走過的那些日子,無論是歡笑、還是艱辛,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溫暖、依然難忘,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記者 張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