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區三和鄉拆遷工作紀略
5月12日上午,田家庵區三和鄉拆遷戶徐松高高興興地來到山南新區建設征地拆遷安置辦,解除了自己與安徽聯華公司之間簽訂的原安置協議,與拆遷安置辦簽署了新的協議。但是,就在一個多月前,他對簽署新的協議還有很多顧慮。
“原安置協議早在幾年前就簽了,后來政府又讓改簽協議,把我們這些拆遷戶統一安置到三和農貿市場項目里。新的安置方案對我們拆遷戶有沒有利,我們不知道,而且他們也只是口頭上一說,一直沒有見到房子等實際的東西。所以剛開始我們都有點顧慮,基本上是不同意重簽協議的。”徐松坦率地對記者說。
原來,在三和鄉劃歸我市以前,安徽聯華公司通過長豐縣土地儲備中心已取得了聯華金水城項目土地使用權,并與拆遷戶簽訂了拆遷安置協議,當時的政府承諾允許他們自建房。2004年6月,三和鄉劃歸我市,根據我市城市總體規劃需要,決定將原聯華金水城項目拆遷安置用地收回,專門規劃建設三和農貿市場,對被拆遷戶進行統一安置。安置方案調整后,和徐松一樣的67戶拆遷戶就需要解除原安置協議,重新簽署拆遷安置協議。
“一開始,我們就安置政策進行了大力宣傳,但拆遷戶總是持懷疑的態度。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決定開展上門‘攻關’,聽取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山南新區建設征地拆遷安置辦公室負責同志說。在了解拆遷戶們的種種顧慮以后,拆遷安置辦決定特事特辦,專門成立了聯華金水城項目拆遷安置指揮部,推行“和諧”拆遷,做到拆遷安置方案尊重民意,政策宣傳上門,把拆遷辦公室搬到拆遷現場,同時加快安置點的建設,漸漸打消了拆遷戶的顧慮,贏得了他們的支持。
“拆遷辦的同志經常上門給我們講拆遷安置政策,現在我們也看到了正在建設的安置點,后來我們覺得按照新的安置辦法,我們不吃虧,大家就漸漸打消了顧慮。”徐松說。
“拆遷安置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和諧’拆遷,按照經營不受損失、安置房標準不降低的原則,實行拆一補一,首先把補償標準由原來的每畝10230元提高到每畝29400元,并為安置戶專門新建了三和農貿大市場;二是在房型建設上,依據拆遷戶的實際需要進行建設;三是實行友情操作,對弱勢群體和未建房戶,保證提供一套80平米左右的住房,并在價格上予以優惠。”三和鄉鄉長姚保斌說。
當天上午,記者在安置辦巧遇拆遷大戶徐作銀。“沒有想到政府真的為我設計了一套面積達300平方米的經營店面,真的沒有想到!”徐作銀樂不可支。
以人為本是橋,和諧拆遷是路。有橋、有路,拆遷工作“一路暢通”。通過拆遷辦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拆遷戶紛紛解除了自己與安徽聯華公司簽訂的原安置地協議,簽訂了新的安置協議,因行政區劃所帶來的遺留問題即將得以圓滿解決。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