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漫步大通街頭,游覽大通濕地公園,細心的人會發現兩旁的街道整修一新,許多地方平添了云杉、香樟、國槐等景觀樹木和綠地。大通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這是該區今年重新規劃街道、單位院落、住宅小區綠化方案,投資41萬多元購買了1.57萬株喬木、花灌木進一步美化城市的結果。
大通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兩面環山一面臨水。近年來,這個區在加大城市建設的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圍繞舜耕山、高塘湖、蔡城塘的“湖光山色”天然資源,全力打造“青山圍城、碧水繞城、綠樹映城、文化活城”的生態園林旅游型城市,努力做活“五篇文章”。
做好“山”的文章:依托舜耕山,上窯山,使新四軍紀念林和大通萬人坑等紅色旅游同當地蓬勃發展的農家樂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旅游景觀格局。上窯森林公園已成為集生態旅游、人文景觀、度假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國家級森林公園。今年以來,該景點共接待游客接近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3%,創歷年最高記錄。做好“水”的文章:大力開發高塘湖、蔡城塘景觀工程,新建水上訓練基地,打造碧水繞城的水系景觀,上窯洞山八景和秀美的高塘湖遙相輝映,彰顯了獨具特色的山水風情。這個區還籌措資金,修建了蔡城塘環湖路,并栽種了上百畝的荷花,讓古老而悠久的蔡城塘陡然生輝,為發展當地生態旅游增添了新的亮點。做好“綠”的文章:以城市道路和重要地段綠化為主,使園林綠化與城市建筑自然結合,相互映襯,形成點上綠化成景,線上綠化成蔭,環上綠化成帶,面上綠化成林,建成具有山水人文特色的東部新城;目前該區綠地面積228.9萬平方米,風景林地面積765萬平方米。做好“路”的文章:轄區內朝陽東路、民主路、京福高速淮南連接線、曹孔路等道路相繼貫通。同時借助合蚌高速和高速鐵路建設之機,激發大通城市的發展潛力和內在活力。該區舊城改造先后開工建設8大項目,規劃建設面積390萬平方米,已動工建設140萬平方米,累計竣工120萬平方米。一個布局新穎、配套完善、壯觀漂亮的現代新城區正悄然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做好“古”的文章:加大壽州窯仿制文物的研發,對壽州窯遺址、古壽州文化進行重新包裝。使現代設計融入古文化,仿古建新,體現上窯千年古鎮古韻。
(宗承灝 紀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