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畢業于安徽理工大學的淮南“00后”小伙“小丁”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跨國救助哈薩克斯坦一名患者。(記者 陳彬 攝)
6月10日下午,一場特別的造血干細胞交接儀式在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由淮南“00后”志愿者小丁捐贈的“生命種子”將從這里啟程,通過特殊通道飛往哈薩克斯坦,為一名異國他鄉的小患者點燃生命之火。這場跨越46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在“一帶一路”的版圖上生動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從軍旅家風到生命契約
2000年元旦出生的小丁,成長于一個家風淳樸、充滿正能量的家庭。身為退伍軍人的爺爺以正直善良贏得鄉鄰敬重,他言傳身教,為孫兒奠定了立身之本:為人正直、心懷善良、憑努力實現價值。作為公交司機的父親,盡管工作繁忙疏于陪伴,但他身上“最美公交司機”的助人與敬業精神,同樣是小丁無形的行為燈塔。家庭播撒的善愛種子,悄然根植于少年的心田。
2019年10月,大學新生活的起點——安徽理工大學的校園里,一場紅十字會的活動吸引了小丁。當“造血干細胞”這個陌生概念經志愿者清晰講解后,這位單純善良的學子,沒有半分猶豫,當場登記了血樣信息。他深知配型成功率極低,卻并未因此看輕承諾的分量。面對此后數年間紅十字會每一次認真的意愿確認,他的回答只有干凈利落、從未改變的二字:“愿意!”
星夜奔波的“髓緣”加速度
今年4月,一個來自市紅十字會的緊急電話,讓剛在上海某公司入職的小丁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他的造血干細胞,與一位遠在哈薩克斯坦的患兒初配成功!但兩人不僅遠隔重洋,捐“髓”流程更是繁雜艱巨。
“救人不分國界!”小丁用最樸素的話語,給出了最鄭重的承諾。
接下來的一刻不停,映照著這個決定的分量:周五晚火車趕赴淮南,周六清晨強打精神完成高分辨配型和體檢,隨即如戰士般折返上海。這瘋狂的行程讓工作人員動容,他卻視之為理所當然:“能救命,這奔波算得了什么?一切都值得!”
成長路上,愛與善的日常踐行
追溯這位“世紀寶寶”的成長足跡,愛與善如同血脈般流淌在他生命的每個階段,早已內化為其品格的底色。
自童年起,小丁便隨爺爺奶奶樂于助鄰,是鄉里交口稱贊的“小幫手”。高中時期,面對家鄉突發的洪澇災害,晚自習歸來的他毫不猶豫地投入搶險,冒雨幫助一樓鄰居轉移財物。
當2022年新冠疫情來襲,社會面臨嚴峻挑戰,小丁與父親共同值守社區深夜崗哨。那一刻,父親真切感受到,兒子已然接過祖輩的責任,真正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體貼長輩是小丁刻在骨子里的習慣。深知爺爺奶奶年邁體弱,他無論學業或工作多么繁忙,每周都雷打不動地致電問候,悉心關注他們的健康與生活,事無巨細地叮囑。
求學路上,他同樣閃光。大學期間積極參與學術競賽,曾斬獲全省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三等獎。性格雖顯內向寡言,但他為人謙和厚道,尤其尊師重道,總在佳節向恩師們送上真摯祝福。畢業抉擇時,面對多數同學選擇考研深造,小丁毅然放棄了這個機會。他深知家境不易,上有年老多病的祖父母、父母收入有限,作為家中的孩子,他選擇用年輕的肩膀扛起分擔家庭責任的重擔,早早踏上工作崗位。
步入職場后,盡管收入尚不豐厚,但在同事需要幫助時,他從不猶豫,慷慨地伸出援手。
從淮南的校園到異國哈薩克斯坦,小丁這位曾經的莘莘學子,以赤誠之心與果敢行動,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跨國傳遞。一袋寄托著希望的“生命種子”,飛越千山萬水,不僅是他獻給自己最珍貴的成年禮,更是用行動詮釋生命至上的信念,譜寫了一曲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關于大愛無疆的壯美篇章。
(記者 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