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人生如歌,歌聲抒發情懷,寄托情感。然而,在歷史的褶皺里,卻有一些喉嚨無法唱出悠揚的曲調,因為它們承載著超乎尋常的重量。
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心里直翻騰,卻開不了口”,他被時代的枷鎖禁錮了發聲,這無奈的境遇,恰似無數在時代縫隙中艱難求生的華夏兒女。盡管被現實桎梏得緘默無言,但心中的信念不滅,努力的方向不變,被逐出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用血淚凝結成“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的擔當;貧困交加的陸游在病榻上夢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金戈鐵馬。于無聲處聽驚雷,那些被迫沉默的喉嚨,以文字為舟,以氣節為帆,用不朽的精神,構筑起穿越時空的靜默力量。他們的沉默不是麻木,不是沉淪,未能發出的嘶吼,暗暗落下的血淚,終將化為滋養時代的泥土,給予后人向上的精神火焰,永遠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艾青筆下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兒,是悲憫的,更是悲壯的,它每一聲啼鳴都似利刃,撕裂著時代的傷口,即使精疲力竭也要引吭高歌,也要振翅沖向天空,這不正是中華大地無數抗爭者的縮影。身陷囹圄的文天祥振臂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氣的忠魂之聲穿透敵軍鐵蹄;抗日英雄楊靖宇在零下30℃的雪原上,聲嘶力竭地宣告“我是中國人,不能向侵略者投降。”這些穿透歲月的撕裂之音,不是空洞的音節、單純的聲浪,而是抗爭者用生命吹響的沖鋒號角,嘹亮的聲音刺破天穹,喚醒沉睡的靈魂,指引著人們向正義,向光明奮勇進發。
穆旦詩中“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擁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是覺醒者振聾發聵的吶喊,這是行動者鏗鏘有力的步伐。回溯往昔,“民族脊梁”魯迅以筆為刀,堅守“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在黑暗中用文字點燃火種。虎門銷煙烈火熊熊,五四運動浪潮翻滾,改革開放春潮澎湃,一代又一代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在蟄伏中蓄積力量,在吶喊中厚積薄發,終將行動和擔當化為磅薄的力量,推動時代巨輪滾滾向前。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耕作田間地頭,為解決全球糧食貢獻中國智慧;景海鵬問天踏月,數次拜訪蒼穹,用航天員的脊梁托舉民族飛天夢,奮斗者們用血肉之軀在華夏大地書寫壯美篇章。
歷史恰如一棵生生不息的參天巨樹,在黑暗中汲取力量,沉默是向下扎根的堅守,縱使阻力重重也無法封鎖破土的決心,哪怕風雨雷霆也要拔節生長,最終必能綻放滿樹的繁花。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坐標上,今天的我們生逢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何其幸福,何等幸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該如何“亮喉”,發出屬于自己新時代的強音,毋庸置疑的答案是懷揣敬畏之心,接過先輩的接力棒,責無旁貸地傳承歷史的厚重,擔負時代賦予的使命,以奔跑的姿態,用青春的熱忱、奮斗的汗水,澆灌承載著民族記憶和輝煌未來的中華巨樹,讓它更加枝繁葉茂!
(陸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