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法治服務網 奏響惠民新樂章
——市司法局創新舉措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效
今年以來,市司法局緊盯人民群眾公共法律服務新需求,整合優勢資源,持續推進我市公共法律服務提質增效。
優化公證服務,在提升質效上出“新招”
“太感謝你們了!”近期,家住八公山區畢家崗街道新建社區的王女士拉著公證員的手連連道謝。這是淮南市正誠公證處開展“上門辦證”服務以來的一幅暖心場景。
原來,王女士20多年前嫁到這邊,她的父母也隨她來到新建社區生活。后來,王女士離婚又沒有工作,但她的父母卻先后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各種生活、護理和醫療費用重重壓在王女士身上。由于他們的戶口都在外地農村,無法享受本市低保待遇。市正誠公證處通過社區了解到老人的愿望后,立即啟動“綠色通道”,派公證員上門為老人辦理了委托公證并幫助他們申請了法律援助。
“近年來,我們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需求,推出‘上門辦證’‘遠程視頻公證’‘延時服務’等便民舉措,并對困難家庭減免公證費用,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市司法局負責人介紹說。
市司法局深入開展“減證便民提速”行動,簡化辦證流程,縮短辦證期限,對于委托書、聲明書等材料齊全的申請做到“當日出證”。并繼續開展公證服務進村居(社區)、企業園區活動,提高公證在人民群眾中的知曉度。同時,以“公證規范優質”行動為突破口,與蚌埠市開展公證結對幫扶工作,著力在完善制度體系、強化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支規范、優質的專業化公證隊伍。
多元化解矛盾,在優化服務供給上放“實招”
郭女士在大通區蔡城塘附近承包了30余畝水面用來種植蓮藕,因水面靠近蔡城塘天鵝的棲息地,每年在蓮藕尚未收獲之前,這里卻成為了到此越冬的白天鵝固定的食物場地,郭女士的藕田因白天鵝啃食,連續數年導致蓮藕產量下滑,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郭女士無奈之下多次希望尋求政府幫助解決問題。今年1月,孔店鄉人民調解委員會收到鄉政府的委托,指派經驗豐富的人民調解員及時開展調查走訪等相關工作,并組織開展調解。最終經過多輪協商,生態保護管理部門表示向上級申請補償資金,并在后續加強對候鳥活動區域的引導,減少對藕塘的破壞。郭女士對調解結果表示滿意。
為了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我市持續推進“調解+普法”、訪調對接等機制,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建成各類調解組織1295個,其中有86個企事業及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充分運用“法律明白人”的鄉土優勢,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切實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化解”。同時,深化線上平臺運用,保障線上線下調解同步開展。今年一季度,全市各級調解組織累計化解矛盾6790件,調解成功率達99.7%,涉及金額958.52萬元。
加強法律援助,在民生福祉上亮“硬招”
“感謝政府能在最無助的時候幫助我,真的感謝你們!”今年66歲的代奶奶淚流滿面地說。原來代奶奶早年由外省嫁入本地,二子一女均已成年,老伴去世后代奶奶便獨自生活。年老體邁的她失去了生活依靠和生活來源,日子過得很艱難,幾個子女卻對她不聞不問。壽縣隱賢法律援助工作站得知代奶奶的情況后,主動上門為其提供法律服務。工作人員幾次對其子女進行上門調解無果后,建議老人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合法權益。隱賢法律援助工作站主動和縣法援中心溝通,并依法為代奶奶辦理了法律援助手續。最終通過判決結案,代奶奶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
全力做好民生實事,持續擦亮“法援惠民生”服務品牌,我市積極拓寬援助范圍,簡化審批手續,暢通法援“綠色通道”,壽縣開展“敲門行動”入戶進行宣傳,謝家集區上門為困難群眾辦理援助,用法治溫度為群眾幸福生活增色添彩。目前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00件,挽回經濟損失3000余萬元。
(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葉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