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潤沃野 鄉村煥新風
——我市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見成效
去年以來,我市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宣傳教育和正面引導,積極開展文明鄉鎮、村、戶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擦亮文明底色
我市結合新形勢下鄉村振興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要求,持續做好農村道德建設發展引領,進一步樹立鄉村地區道德模范、道德楷模。
強化典型選樹。通過中央、省、市級身邊好人、道德模范評選工作活動的開展,帶動鄉鎮、村級好人推選工作,深入挖掘發生在鄉村的善行義舉,助力廣大鄉村形成學習好人、宣傳好人、爭當好人、關愛好人的濃厚氛圍。2024年以來,潘集區架河鎮前家村村民代孟嬌等6名先進典型當選“淮南好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氛圍在農村地區日益濃厚。注重教育引導。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組織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深入農村,廣泛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先進事跡宣講,不斷擴大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效應;同時,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文化修養。加大宣傳力度。在市新聞媒體開設《榜樣》《德耀淮南》《好人在身邊》等多個專欄專題,廣泛宣傳報道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成果。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焦崗村村民岳仁宣“鄉村文化帶頭人”先進事跡在省級媒體《榜樣》欄目報道,壽縣豐莊鎮前圩村合廟小學教師周勇“淮南好人”先進事跡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多次宣傳。
推進文明創建工作,激活文明細胞
我市堅持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文明城市創建的全過程,滲透到創建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著力構建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新格局。
增強全域創建意識。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為契機,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八大提升行動”的重要內容,開展淮南市第二屆社區文明創建勞動競賽,組織、推薦農村社區同臺競技,壽縣民主社區等12個農村社區獲得獎項,進一步增強了“以賽促干、以賽促建”的創建意識。打造文明實踐品牌。按照“一縣一品牌、一鄉一特色、一村一亮點”要求,打造了一批辨識度高、生命力強的文明實踐品牌項目。涌現出壽縣大順鎮“庭院課堂”理論宣講、田家庵區“星星家園”、潘集區“小紅船手工坊”志愿服務項目等一大批廣受群眾認可的文明實踐品牌,“幸福敲門”文明實踐項目參加全省文明實踐項目交流展示活動。擴大文明村鎮覆蓋面。積極推薦鳳臺縣朱馬店鎮聯民村等9個村鎮參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同時申請保留壽縣窯口鎮等11個往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
我市將移風易俗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抓手,運用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方式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推進突出問題治理。持續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各縣區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活動。壽縣堰口鎮許寺民族村設立文化禮堂統一為村民舉辦婚喪宴席的經驗做法,被省文明辦列為安徽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典型案例加以推廣。加強“一約四會”作用。建立完善“一約四會”組織,指導全市各行政村修改完善村規民約,把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鄉村振興、文明創建、公序良俗等方面納入村規民約、融入日常生活,不斷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因地制宜推廣積分制鄉村治理模式,通過積分管理激活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工作的內生動力。強化宣傳陣地建設。統籌整合基層現有公共服務陣地資源,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實踐所92個、實踐站1107個,市級文明實踐基地42個,組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4579支,文明實踐志愿者36.9萬余人。持續開展“皖若春風”農村思政大舞臺、“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抵制高額彩禮 倡導文明婚俗”等主題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新風浸潤百姓生活。
(記者 李東華 通訊員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