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壽縣隱賢鎮牌坊村,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映入眼簾:大片瓜蔞藤蔓順著支架肆意攀爬,葉片在微風中沙沙作響;村民們彎腰在田地里悉心勞作,為瓜蔞的茁壯成長精心籌備。
誰能想到,這片60余畝充滿希望的瓜蔞地,曾經是零散閑置、無人問津的荒地。如今,牌坊村正憑借“黨建+庭院經濟”模式,讓小小的瓜蔞變身村民增收的“金果子”,奏響產業富民的新樂章。
牌坊村位于隱賢鎮政府駐地兩側,安隱公路穿村而過,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但早些年,村里近半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土地閑置。由于缺乏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增長更是舉步維艱。
面對這一困局,牌坊村村黨總支沒有消極等待。村黨總支成員挨家挨戶走訪調研,與村民拉家常、聽訴求。在充分了解村民的想法后,村黨總支決定以“庭院經濟”為發展方向,采用“黨建+”模式破局,構建起“黨組織+村集體+群眾”協同發展的全新機制。
為了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黨支部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組織黨員率先垂范。4個支部的黨員紛紛與村民結對,帶頭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瓜蔞,打造“黨員示范戶”。
黨員示范戶李大爺家的瓜蔞地就在路邊,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來參觀學習。李大爺一邊熟練地打理著瓜蔞藤蔓,一邊熱情地和大家嘮起種植心得:“剛開始種的時候,我心里也沒底,但咱是黨員,就得帶頭干!現在看來,這瓜蔞確實能給咱帶來好日子。”
在黨員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瓜蔞種植的隊伍。村“兩委”也主動作為,積極統籌各方資源,集體出資為瓜蔞地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從培育瓜苗,到搭建架子、鋪設防護網,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建設完成后,符合條件的村民可以申請管理瓜蔞地。村“兩委”采用“基礎工資+績效”的薪酬模式,也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
為了讓村民沒有后顧之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承諾,以不低于市場的價格統一收購成熟的瓜蔞籽及副產品,進行加工銷售。同時,村里還定期開展瓜蔞種植技能培訓,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并組織村民到種植大戶的基地觀摩學習,并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發展瓜蔞種植。
在多方努力下,村民們的積極性被徹底激發出來,實現了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目前,群眾利用房前屋后種植瓜蔞已達50余畝。脫貧戶卞士東一家就是最好的例子。曾經,卞士東一家生活貧困,后來在村黨組織的幫扶下,他不僅種起了瓜蔞,還發展了養殖。如今,卞士東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多虧了村里的好政策,讓我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如今,瓜蔞產業的發展為牌坊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在村里的瓜蔞加工車間里,每逢收獲季節,機器轟鳴,工人們熟練地分揀、加工瓜蔞籽。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在瓜蔞地務工、自主種植等多種渠道實現增收。村集體經濟也因瓜蔞籽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實現大幅增長。
瓜蔞產業的發展,不僅培養了一批懂種植、會管理的人才,還改善了人居環境。原本高低不平、雜草叢生的閑置土地,如今變成了錯落有致、充滿生機的瓜蔞園。村里的老人和婦女也能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
“黨建紅引領產業興,小瓜蔞托起致富夢。”牌坊村負責人趙彬彬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庭院經濟’模式,不斷拓展產業領域、提升產業質量,讓這顆‘金果子’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開啟更加美好的發展篇章。”
(記者 張昌濤 通訊員 季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