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春節視察江西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重建黨的組織,進行土地革命,開展工農武裝割據、進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斗爭,逐步開創了新局面。這時,由于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戰爭暫時停息,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根據地連續發動4次“進剿”和3次“會剿”。國民黨反動派還在邊界各處設立關卡,斷絕根據地同外界的一切經濟往來,企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凍死在山上。頻繁的戰斗和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使得井岡山軍民的生活異常艱苦。“日常生活壓迫,影響中間階級反水:紅區白區對抗,成為兩個敵國。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和我們對小資產階級的處理失當這兩個原因,(紅區白區)兩區幾乎完全斷絕貿易,食鹽、布匹、藥材等項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貴,木材、茶、油等農產品不能輸出,農民斷絕進款,影響及于一般人民。”“永新、寧岡兩縣沒有鹽吃,布匹、藥材完全斷絕,其他更不必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井岡山的冬春兩季潮濕寒冷,在零下五六度,戰士們沒有棉衣棉鞋,穿著單衣迎著寒風去戰斗,晚上用稻草打地鋪,相互挨著取暖。1928年初,工農革命軍攻占遂川縣城,繳獲大量布匹和幾架縫衣機,后方留守處負責人按毛澤東指示,在茅坪桃寮村辦起了根據地的第一個被服廠。機器縫制的效率比手工提高了十幾倍,被服廠的工人干勁十足,軍衣、軍帽、子彈袋、干糧袋、綁腿帶等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了,由輜重隊隊長和團部后勤分發給各連隊。副團長兼輜重隊長范樹德回憶說,“打遂川時,大概有6部縫紉機運上了井岡山……我記得,桃寮這個地方比較隱蔽,這幾部縫紉機在這里被安裝起來了,轉動起來了,為我們在井岡山堅持斗爭出了力……被服廠的產品,一般是根據需要來配發,按需要的緩急和現有東西的多少分別給下面以不同的補充。”(《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后勤工作》)
1928年10月14日至16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江西省寧岡茅坪舉行。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第一,修筑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對此,毛澤東等共產黨人領導廣大群眾采取了一系列自力更生的有效措施,組織婦女耕田隊、互助合作組織,興修農田水利、植樹造林,克服了生產資料匱乏的嚴重困境,既保障了群眾基本生活,也解決了部隊給養問題。
1928年冬天,為了粉碎敵人的第三次“會剿”,前委決定,毛澤東、朱德、陳毅領導軍民下山挑糧,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挑糧比賽。每天天不亮出發,天黑盡才能回來,兩頭見黑。多數戰士用籮筐挑,少數干部用口袋背,沒有口袋的則索性脫下一條褲子,把褲腿扎緊,滿滿地灌上兩褲腿,搭在肩上,彎腰弓背地爬山路。(《井岡紅旗映日紅——井岡山革命斗爭回憶》)此外,我黨還開展了群眾性的熬硝鹽運動,從老房子的墻根挖土,用土泡的水來熬硝鹽。用又苦又澀的硝鹽代替食鹽,解決缺鹽的困難。
邊界工農兵政府還在紅色區域內成立了竹木委員會,有計劃地組織資源,通過各種渠道向白區輸出根據地盛產的竹、木、油、茶等,用此換回藥品等緊缺物資,建立赤白貿易線,活躍根據地經濟。在敵強我弱的艱苦條件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憑借對共產主義的無限信仰和革命理想的無比堅定,領導井岡山軍民共同努力奮斗,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制造的各種困難,粉碎了敵人的數次進攻,使邊界紅旗始終不倒,土地革命逐漸深入,民眾政權逐漸推廣,紅軍力量逐漸壯大。
1965年5月,72歲高齡的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回憶到:“井岡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沒有井岡山過去艱苦卓絕的奮斗,就不會有今天革命的勝利。勝利真是用生命換來的啊!”“我勸大家,日子過好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
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艱苦奮斗不僅是我們黨一路走來、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黨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會指出,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新一輪產業變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出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關聯性聯動性強等突出特點,有大量全新課題需要解決。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臨的風險考驗就越復雜。我們更要堅持弘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保持銳意進取的精氣神,遇到問題不繞道、遇到矛盾不退縮,在攻堅克難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進一步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促進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殷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