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為期4個月的淮河禁漁期結束,平圩淮河大橋下游的漁民又操起了漁網,來趕這趟“銀魚汛”。市面上,也不時有銀魚在售賣,每斤20—30元。
“銀魚汛”時期,張揚著網具的漁船不時游弋在淮河上,這種捕銀魚的網具很特別,網眼細密,張開著撐在船頭。下網后,隨著漁船加大馬力“突突”向前推進,待行駛一段時間便揚起收網,漁民再提網倒出里面的漁獲物。遠遠地看,讓一些釣魚人誤以為是電魚船,紛紛打電話舉報,由此也驚動了市漁政及漁業主管部門到現場實地查看。
近日,市漁政部門邀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和大通區相關人員一起到漁政碼頭,乘船出發。此時正值淮河汛期,河水流動迅速,表明下游的蚌埠閘正在開閘放水,加快汛期河水下泄。漁政船駕駛人金師傅是專業漁民出身,現在是一名護漁員,對魚情、水情及捕撈情況都很熟悉。他告訴記者,湍急的水流也會影響到魚汛,嬌小輕盈的銀魚只能在水流相對平緩些的岸旁及河灣處聚集,并且,銀魚聚集有時間段在清晨或傍晚,陽光強了就散了。當前在汛期,河水不那么清澈,太陽光照不透,銀魚聚集的時間還要長些。由于漁政船出發時間尚早,河面上還看不到有銀魚捕撈船在作業,漁政人員便沿途向其他漁民小船發放宣傳單,提醒漁民安全作業。
漁政船行駛至與懷遠水域交界處返航,待行駛至距碼頭不遠處,看到2條銀魚捕撈船在作業,每條船上有2人,1人開船,1人下網。他們待下網后加速行駛一段時間起網,便可捕到銀魚,或多或少,不一而足。
據了解,捕撈船要大馬力,船速快,才能撈到銀魚。探入水中的漁網網眼細密,阻力很大,還要選擇在上游下網,借助水流,增加速度,而船速快,馬力大,自然油耗就高。捕撈銀魚要趕好時機,平衡好投入,要不,捕獲量少了,還不夠油錢。
銀魚體小、嬌貴,當下天氣炎熱,捕獲的銀魚要保鮮,就要用瓶子裝上冰水或冰塊來降溫。
當天,漁民王道新和妻子一道作業,另一條船上的漁民王琪也是如此。王道新年紀大些,他說,當天已捕撈有四五斤銀魚,由于網眼稀,捕撈的銀魚要大些,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漁民王琪說,自己是第一天也是第一次捕撈銀魚,聽說現在有了“銀魚汛”,就特意趕制了銀魚網,但因為沒有經驗,當天的捕撈量少,還不夠油錢。
金師傅補充說,捕撈銀魚有著不確定性。目前,在碼頭下游附近水域,及平圩淮河大橋下游不遠處的南岸河灣,都有趕“銀魚汛”的捕撈船在作業。
據漁政人員介紹,銀魚是1年生魚類,過了6月30日禁漁期之后,在淮王魚保護區之外,即在平圩淮河大橋下游水域,是允許捕撈的。銀魚體小嬌嫩,渾身透亮,營養價值高。銀魚炒蛋、下湯滋味鮮美,是人們喜食的河鮮。1年生的銀魚,即便不捕撈,在魚汛過后,也都要死亡。作為經濟魚類,適當捕撈可增加漁民收入,也可供應市民餐桌美味。
漁政人員強調,淮王魚保護區全年禁止捕撈作業,平圩淮河大橋對漁船而言便是紅線,不得往上逾越展開捕撈。而淮河出現“銀魚汛”,是淮河水質向好的明顯例證。銀魚嬌貴,對水質要求極高,可謂是水質的“晴雨表”,一旦水質變差,銀魚便首先死亡不復存在。
隨著國家對淮河生態的重視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淮河水質不斷得以改善。近年來,在淮河水質穩步轉好的同時,農業部門也積極采取禁漁、增殖放流、加強管理等措施,使淮河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發展。由此,作為淮河水質“晴雨表”的“銀魚汛”每年都得以出現,已成為淮河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記者 張雪峰 實習生 張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