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曉聲《那時我在山間歌唱》
淺黃色的外封,山林在秋色的浸染下,藏在嗅覺里的故鄉,似乎會滲透紙背,向著讀者的鼻尖氤氳開來。梁曉聲散文集《那時我在山間歌唱》,親切而又淡然地訴說著溫馨。
梁曉聲的筆觸好像只為描摹世間百姓的悲歡離合,不入云中天,只在人世間。《那時我在山間歌唱》精選散文47篇,包含《我的父母》《父親的演員生涯》《我和橘皮的往事》《緊繃的小街》《第一支鋼筆》《積極的人生不妨做減法》等經典篇目,分為五個部分:生命底色、道阻且長、坐觀劇場、夾岸風光、人生真相。作者寫人間百態的清醒,談孤獨和壓力,說成功與完滿,話懷舊和喜悅;深邃與優雅相間、嚴肅與幽默同步、小情愫與大胸懷兼具,字里行間透射出先生對人情世事、學術道德的公正謹嚴、詼諧有趣的思考,閃耀著啟迪人們心智的燦爛光輝。
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人間歲月長。在梁曉聲的筆下,人們歌之詠之的人間,處處呈現出豐饒而多維的鏡像。在那生活的潮汐里,不時涌動著晶瑩的浪花,亮麗著我們的雙眼。他感恩母親注重人格、品德的真正教育,佩服父親老來做群眾演員的敬業認真,勸誡妹妹過好小百姓夠得著的生活。他銘記小學語文老師對他的關愛和開導,也厭棄班主任嫌貧愛富的丑陋行徑。他鼓勵人們都用讀書把寂寞變成享受,更希望青年們讀一點歷史書籍,特別是要“了解”一些近現代史。梁曉聲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文學經驗、智慧沉淀,以透徹、通達的筆觸,詮釋人間、論議清醒,對人們關注的生活與處世的普遍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總在睿智中葆有著一分深刻。
梁曉聲剛柔相濟的大筆,描塵世百態,繪大千世界萬種風情。那無處不在的思想張力,如春風拂面,溫潤著我們的心田。關于母親,他說:“如果誰認為一個人沒有導師就不可能走上文學道路的話,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第一位導師,是母親。”關于讀書,他說:“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與其怨天尤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家庭,連朋友都在同樣層面,不如看看眼前這條路,路上鋪滿了書。”關于生活態度,他說:“有理想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放棄理想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有理想有追求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法,不被某一不切實際的理想或追求所折磨,調整選擇的方位,更是積極主動的活法。”
梁曉聲的作品極具辨識度。這種辨識度來源于他在作品中一直貫徹和恪守的道義和血性,這是一種無法被模仿亦無法被超越的文學人格力量,質樸且堅定。梁曉聲身上的思想者形象和知識分子情懷,是他現實主義的內核,并且形成了其現實主義的溫暖底色,這種溫暖的、樸實的現實主義為他的作品留下了普通人的生命情懷和民間溫度。在《關于“家”的絮語》里,他寫下:“即使舊巢傾毀了,燕子也要在那地方盤旋幾圈才飛向別處——這是本能。即使家庭就要分化解體了,兒女也要回到家里看看再考慮自己去向何方——這是人性。”
豐富的人生經歷,細膩、深刻、質樸的情感,造就了梁曉聲樸實動人的文字風格,讀者可在其諄諄道來中,跟隨其穿行人間,感受一場至真至誠的人生獨白。“不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便給自己的一生設計好什么‘藍圖’。在以后的幾十年中,機遇可能隨時會向你招手。你的一生也許將幾次經歷得到、失去、再得到、再失去,有時你的人生軌跡竟被完全徹底地改變,迫使你一切從頭開始。人生的轉機,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堅忍之中。”正如《積極的人生不妨做減法》一文所說,“我認為,減法的人生,未必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人生實苦,不要總是去羨慕別人的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梁曉聲告訴我們:盡管行程顛簸、歲月倥傯,請別輕易放棄心中那道炫目風景,讓堅守成為境界與風度,悠然而豁達,淡泊且清雅。人間草木,悲喜枯榮,愿我們的內心山河壯闊,永遠相信人間值得,各有歸期,各有渡口。
一切生活都是生活,任何一種生活都值得好好生活。《那時我在山間歌唱》特邀知名插畫師厚閑和藝術家姑蘇阿焦,為本書傾情創作數幅全彩插圖,完美詮釋梁曉聲深摯淳樸的人生智慧和堅強豁達的生活態度。品讀梁曉聲散文,覽盡人生智慧、世間風景,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都要像先生那樣“不要忘記開口唱歌”。其實,唱得如何并不重要,只要開口唱歌,每個人都是生命的歌者。(胡勝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