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說,“芒種芒種,連收帶種。”芒,指有芒農作物開始收獲;種,則指谷類農作物開始播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為小麥等有芒作物已成熟,應搶收;晚谷、黍、稷等夏播農作物要早種。
芒種,是淮河人忙收、忙種及忙管的繁忙時節,即為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忙。“三夏”忙,是一年中第一大忙。春爭日,夏爭時,季節不等人,夏收夏種夏管要分秒必爭,不能麻痹大意。
芒種時節,小麥等有芒作物搶收十分緊迫。一塊塊的麥田里,金黃的麥浪翻滾著,沉甸甸的粒大飽滿的麥穗,畫出醉人的豐收美圖。知了嘹亮的歌聲,伴著淮河人緊張地快速地到麥田里去搶收成熟的果實。搶收麥子,這是與時間賽跑的“龍口奪食”戰,農諺說“麥熟一晌,虎口奪糧”。淮河人要趁著天氣晴好,以最快的速度、盡最大努力,傾畢生精力將成熟的麥子快收快打快藏,以顆粒歸倉。收割機開進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邊收割邊脫粒。小手扶、三輪車及架子車及時將打下的麥粒運往麥場晾曬。搶收的同時,麥農還要密切注視天空,是否出現烏云,以防雷雨暴風。那田邊地拐的麥田,收割機進不去收割,勤勞的淮河人就左手抓麥稈、右手揮銀鐮、腰彎九十度去割。汗珠大顆大顆地滾在他們臉上、背上,浸透了衣衫,打濕了肌膚,他們全然不顧,只耳聽割麥的嚓嚓的銀鐮音樂聲,那勞動美妙的樂聲更讓農民精神振奮、干勁十足。
芒種時節,種植莊稼,如夏玉米、夏大豆及夏晚稻等作物,這些農作物生長時期短,加以這時的陽光足、雨水多,此是夏種的分界點。過了芒種節令,農作物的成活率就會降低。為確保夏種莊稼秋霜前有較高的產量,夏種定要順應自然規律,合乎時宜,盡早播種栽插,以保證夏玉米、夏大豆及夏晚稻等農作物順利地生長及成熟。淮河人的搶時夏種,是整日甚而整夜在田里,吃飯喝水等一日三餐,女人與孩子們或肩擔,或手提竹籃飯食及水罐,送往田間地頭。累了困了,也是蹲在播種機旁打個盹,緊張得不敢睡,怕睡過頭影響播種。搶時間爭速度,就是搶收成奪高產。播種完,一場透雨,大豆苗、玉米苗等一夜就頂破土層嗖嗖地躥出地面。
芒種時節,淮河地域雨水漸多,氣溫漸高,農田里棉花、玉米等春種的莊稼已進入需水需肥與生長高峰,不僅要追肥補水,還需除草和防病治蟲。此時田間管理也極為值得重視,不能等閑視之。
淮河地處南北交界處,地勢低洼。進入芒種時節,東南季風帶來太平洋暖氣流,經過長江中下游進入淮河地域,冷空氣強度也已削弱北退,冷暖氣流在淮河這里相峙交鋒,出現了持續的陰雨連綿的天氣,此時淮河地區進入了梅雨季節。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鳥、草木。”女夷是傳說中的花神。尚古風俗,芒種這日,要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眾花皆卸,百花之神要退位,須要餞行。《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描寫的“芒種餞花神”就是指大觀園的“餞花會”。淮河人尤以少女少婦興此風鐘愛送花神。這日,大閨女小媳婦們均已早起,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小汽車,或用綾錦紗羅疊成旌旗簾幕,用彩線系在樹上、花上,少女少婦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桃羞杏讓燕妒鶯慚,她們盡情盡興地學著大觀園里群芳們的“餞花神”。
芒種時節,淮河大地一派豐收景象,淮河人們戰“三夏”一派繁忙。(劉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