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边@首膾炙人口的節氣歌,是我們先人對自然規律的總結,也是對四季的認知。口口傳誦,齒頰生香。
我曾下鄉插隊八年。八年的務農經歷告訴我,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大自然的節奏,寓含著農耕的智慧,更是寄托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它承載著淳樸農人的豐收之夢,他們像呼喚自家的兒女一樣呼喚著節氣,他們說到“大雪”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來年的油菜花;他們說到“驚蟄”的時候,聽到春雷從天邊傳來,萬物開始萌動;他們說到“小滿”的時候,嗅覺里都是麥子灌漿的清香;他們說到“白露”的時候,唇齒之間就生了香的,回味良久。他們執著地沿用“初一靜思,十五拜月”的習俗,鄉村的集市仍舊沿襲著農歷里“逢五排十”的集聚規則。如果說農歷是他們的根,那么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的鄉愁與情懷。
實話實說,我對二十四節氣的真正了解,是在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期間。2008年5月,在首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會期間,先后聆聽了多位專家的解讀,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原來,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老的民俗,更是“天文”和“地文”牽手形成的“人文”。節氣里的文化才是內核,是構成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更重要的是,在那次大會上,讓我驚訝、驚嘆、驚喜的是,二十四節氣原創者是淮南王劉安和門客,一部《淮南子·天文訓》,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身為安徽人的我,有了滿滿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節氣,是世上最有詩意的歷法。立春、雨水、驚蟄、清明、谷雨、立夏、小滿、白露、小雪……當我們默念這些好聽的節氣名,腦子里則浮現出一幅幅的充滿詩意的畫卷:春江水暖、柳絲盈盈、草長鶯飛、耕牛遍地、麥浪起伏、桃李滿園、瓜果飄香、大雁南飛、雪花飄舞……這樣的美,是優美也是壯美,是詩意也是畫韻,是天籟也是人文景致。有人對照二十四節氣繪制精美的圖卷,有人為二十四節氣配上優美的攝影作品,特別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二十四節氣為序曲,向全世界呈現出二十四節氣的神奇,也讓中華文化的整體性有了可感可親的煙火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二十四節氣越來越在意了。對,在意!我很少在朋友圈里發微信,但每到一個節氣,我都會配上與這個節氣有關的文字和圖片發到朋友圈,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退休。不僅如此,我還根據自己對每一個節氣的理解,用了兩年時間陸續寫完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散文,并在多種報刊發表。一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出于友誼,幫忙聯系了一家出版社,經過多次協商,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守望民俗》。全書共分兩個篇章即“農歷之水”“春節習俗”。我在后記“文化,節慶之魂”中寫道:二十四節氣是農歷的花朵,時光的碑刻,散發著遠古的文化氣息。品讀節氣文化,可以發現,這節氣里有農事之美、詩詞之美、風物之美、人生之美。在節氣里,我們看得見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看得見山河歲月詩情畫意,看得見處變不驚的生命感悟。
節氣之美,在于它與自然的和諧,與生活的融合。我們習慣了在公歷的時間節奏中生活,然而到了每一個農歷節氣,我們才會感到這就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農業文明的血脈和記憶,更意味著我們同自己民族文化記憶的關聯。沿著節氣行走,每一個節氣都如同一個故事,有開始,有高潮,有結局。只有在這種農業文明背景下進行中國文化的解釋,以及描述存在于日常農歷生活之中的詩意,才能體會出什么是真正的“中國味道”。老百姓的希望,老百姓的日子,不就是在二十四節氣里,忙忙碌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嗎!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詩意地安居在大地上。多好。ㄍ跷ㄎ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