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文物局4月16日首次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武王墩墓考古與文物保護最新成果,武王墩墓“沉睡兩千年、一醒驚天下”,催生了“武王墩熱”。
人們不禁追問,武王墩墓在哪里?
答案是:武王墩墓,在安徽省淮南市。具體來說,武王墩墓地位于三和鎮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向南則為開闊的平地,西側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側為楚都壽春城之所在。
依山臨湖近城,獨特的地理位置,預示著武王墩墓等級之高。1981年9月,武王墩墓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武王墩考古發掘計劃,2020年被列入“考古中國”課題重點項目。
經考古調查勘探確認,武王墩墓現保存有主墓、陪葬墓、祭祀坑以及長度達148米的車馬坑等重要遺跡,整個墓園占地2100余畝。2020年至今,考古工作者重點對主墓進行了發掘,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編號文物超過千件,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珍貴文物,其中漆木器數量、種類都是空前的;東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鑄客大鼎),楚大鼎紀錄將被改寫。國家文物局給武王墩墓的定位是:該墓是經科學發掘的我國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初步推斷可能為戰國晚期楚國遷都壽春城之后的楚國王級墓葬。
武王墩墓的身后是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楚國在西周早期立國以來歷春秋和戰國時期,其主體控制區域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地帶,無論在長江中下游的國土開發,還是在周代政治、禮制、文化、藝術、軍事、經濟等領域發展,楚國始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作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是東周時期角逐中華大地和創造華夏文明歷史的代表性力量之一。公元前447年,蔡國消亡以后,市域屬楚國。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壽春;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
“楚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取得的可喜成果,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楚文化打開了一扇大門。”考古工作者認為,武王墩一號墓出土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們的年代處在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以及楚國東遷江淮以后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提供了系統性的科學考古資料。
“千古文化楚風流,最后精粹在淮南!楚文化不僅屬于淮南市、安徽省,更屬于全中國、全世界。”安徽理工大學楚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旭說,有“楚風”者必有“楚貌”,有“楚韻”者必有“楚神”!如今,位于壽縣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已成為很多楚文化迷必打卡的網紅博物館之一。期待淮南在楚文化學術研究機構、主題性楚文化公園、楚文化城市雕塑、楚文化宣傳標識、楚文化城市精神展示等方面能夠進一步提升完善,讓淮南真正成為國內一座名副其實的當代“楚城”。
武王墩與壽春城遺址遙相呼應,形成貫穿淮南市區西部的楚文化廊帶,這一廊帶范圍內分布有大量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墓葬和中小型墓葬,是淮南地區重要的楚文化文物資源集中分布區。“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是加強這一楚文化廊帶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舉措。”考古工作者說。
目前,淮南市正結合武王墩考古發掘進展,積極推進武王墩墓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現已編制《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2023年—2035年)》,計劃以武王墩墓遺址本體及其歷史環境為基礎,打造一個5600畝的集保護、展示、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后將成為展示、弘揚人類文明成果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2022年6月,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被省文物局公布為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我們將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講好武王墩墓歷史文化故事,加強文旅創意策劃,擴大淮南文化影響力和城市美譽度、吸引力,讓文物流量變文旅‘留量’。”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張 靜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