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四海、龍馬精神、蛟龍得水、魚躍龍門……龍年來到,含有“龍”的元素總會讓人覺得福氣滿滿,精神振奮。近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里尋“龍”。
銅鏡在古代用途廣泛,可照明、可裝飾,更可看容貌、正衣冠,本次采訪到的這條“龍”名為——葵花緣祥云龍紋銅鏡。“這件器物無論是形制還是花紋都可以稱得上與眾不同。”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講解員門欣怡指著葵花緣祥云龍紋銅鏡介紹道,“銅鏡背面,一條氣沖霄漢的單龍布滿整個畫面,周圍祥云繚繞,大有氣吞寰宇之勢。盤龍卷軀環繞,曲頸回首,對視中點的火焰珠(鏡鈕),游離飛騰于云霧之中。”細細看來,其精美的紋飾、杰出的工藝,都反映了銅鏡高超的制作水平。
門欣怡介紹,以龍紋作為中國古代銅鏡上的裝飾,是中國銅鏡文化的一大特色。龍紋銅鏡歷時長久,造型多樣,構圖寓意極富內涵,在中國古代銅鏡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據資料記載,最早的龍紋銅鏡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變形四龍紋鏡堪稱這一時期的精品,此外,變形三龍紋鏡、透雕龍紋鏡、方形龍紋鏡都是戰國時期的上乘之作。這一時期銅鏡上的龍紋形象更多地趨同于同時期流行的青銅器上的蟠螭紋,所以戰國時期的龍紋鏡一般也稱作蟠螭紋鏡。西漢前期的龍紋鏡仍然保留了蟠螭紋鏡的基本構圖方式,中晚期的龍紋鏡中增添了TLV紋,一般稱這類鏡子為規矩鏡或博局鏡,東漢時期的龍紋不再單獨出現在銅鏡的裝飾之上,而是和其他一些相關的吉祥神獸形成組合。
“隋唐,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使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因此隋唐銅鏡又迎來了發展的高峰階段。”門欣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與之前不同的是,隋唐銅鏡形制除圓形外,還出現了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形制,當天的采訪看到的這款銅鏡便為葵花型。唐鏡普遍鏡體較為厚重,含錫量高,鏡鈕以半圓形為主,同時出現了獸鈕、龜鈕等。紋飾種類有四神、生肖、團花、瑞獸、雀繞花枝、對鳥、花卉、盤龍、八卦、萬字、人物故事等。
據門欣怡介紹,這一時期的銅鏡審美擺脫了兩漢以來的神秘怪誕,更接近社會大眾現實生活,表現手法也更加多樣化。尤其自唐一代開始,龍紋塑造藝術徹底擺脫了前代淺浮雕、粗細線條勾勒的傳統手法,龍紋構圖不再神秘繁縟,思想內涵不再抽象附會,而是以極為寫實的表現手法將龍紋形象具體化、生活化。唐代的龍紋鏡多為單體,呈蟠曲狀,其姿態既遒勁有力又生動活潑。《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唐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縱橫九寸,清瑩耀日,背有蟠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白居易《新樂府·百煉鏡》:“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李白《代美人愁鏡二首》:“美人贈此蟠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玉衣;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余暉。”從文獻記載以及唐代詩人的贊美詩中,都可以看出蟠龍鏡在唐代社會中的影響之大。(記者 付莉榮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