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一直以來都是吉祥的象征,龍年來到,大家都希望接觸到更多的好運和福氣。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館藏眾多,其中也有不少含有“龍”元素的文物,春節期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便走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來尋“龍”!首先隆重登場的這條“龍”便是——龍首提梁銅盉。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講解員門欣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春秋時期的群舒,是指分布在今安徽中部江淮之間的舒、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集團,其文化特征代表了安徽江淮地區春秋時期獨特的文化風貌。
據門欣怡介紹,上世紀以來,舒城、廬江、肥西、壽縣等地相繼出土了一批春秋時期群舒墓葬遺物,這批器物不僅具有濃郁的群舒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兼有楚文化風格,充分反映了楚國經營江淮時期與群舒文化的融合并存。“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件就是群舒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龍首提梁銅盉!眲傔M館內大廳,門欣怡便指著展柜介紹道,它是春秋時期群舒青銅器,1966年出土于舒城縣河口鎮許家山。
很多讀者此時會問,“盉”究竟是什么?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盉為青銅禮器的一種,在古代主要用來倒水倒酒的器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盉,調味也。從皿,禾聲。”即是用于調和酒味濃淡的器物,為酒器。青銅盉始見于二里頭文化,盛行于商朝晚期至周朝初期,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提梁盉。盉的主要功用是酒器,王國維在《說盉》中稱:“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币馑际钦f在進行祭祀時,將杯中酒倒入盉中,加以水調味(調節酒的濃淡)。另外,盉也可以當水器,有專家學者表示,這時的盉承擔了匜(古代清洗時澆水的用具)的角色。凡祭祀之先,用盉澆水洗手,以示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敬。
門欣怡說道:“你看這件龍首提梁銅盉,平蓋、直口,器蓋邊沿處置有兩個對稱的扁平長方形穿鈕,扁鼓腹,一端置有一個龍首形流口,龍首上豎立一對圓柱狀龍角,龍嘴圓張做流口。”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它的流口大小和我們現在水壺壺口大小差不多,說明它的出水量已經與我們現在的水壺十分接近。據了解,雖然我國早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已有青銅盉,但那時的盉流很短,置于器頂。因為這樣倒酒很不方便,所以很快就有了更新,F在所見的青銅盉,其流大多斜置于器側肩部。
與龍首對應的另一側裝飾有鏤空扉棱,象征龍尾。扉棱是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裝飾,一般為凸出的條狀,將器物上連續的圖案分割開來,后純用于器物的裝飾。與龍首提梁銅盉同時期出土的其他一些器物,如夔紋四扉棱銅缽等均有扉棱作裝飾。
銅盉器身上端置有半圓弧狀龍形提梁橫跨于器口兩側。器身、龍形提梁及龍首上飾有精巧的紋飾,整件器物看上去大氣精美。查閱資料可知,早期的盉為了方便注水,并沒有蓋,商代以后大多加蓋,而且紋飾也變得更加豐富,有鳥形、蛇形、獸形等。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仔細觀察,這件器物下方還有三足,將盉身穩穩托起,便疑惑地問道:“從壺口和提梁等結構我們能夠明顯看出它是個水壺,但是這三足是做什么用的呢?”門欣怡表示,下方的三個足不僅可以使器物豎立,同時還可以生火,起到溫水、溫酒的作用。“由此反映出古代人的聰明智慧,現在我們使用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古人智慧基礎上不斷更新創造出來的。”(記者 付莉榮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