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方千貴長篇小說《身土不二》
《身土不二》以八十年代皖南的一個小山村和蘇北陸軍某部為背景,以發生在男主人公何身土和女主人公柏艾成長過程中曲折感人的故事為線索,緊扣農村變革的時代主題,生動展示了在艱難困境中頑強生存、不懈進取、感恩故土的農民新生代的價值取向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叩響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主旋律……
該小說文筆流暢,脈絡清晰,詳略有致。全書十七章,計27萬字,讀來若行云流水,毫無沉繁拖沓之感。開篇即直面主人公身土母親去世,身處生活困境的大哥郭身田為身土的未來愁腸百結,終將身土過繼他村何姓的坎坷境況,鋪墊敘述少,情節入勝快。身本中學求讀的歲月、承攬蘇北某步兵團的舊營房修繕、承包省建設廳所屬的建筑公司的經營以及梅都何村的項目實施,在身土的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作者均側重對前因進行細致的鋪展,而對水到渠成后的具體過程和相關結果只做了簡單的勾勒和交待,轉承利落,緊湊明快。
細節構思精巧,情節起伏跌宕,可讀性強,是《身土不二》的亮點。在身土哥姐成人成家的情況下母親意外懷了身土,羞困交加而墮胎之難;身土為實現“萬元戶”的夢想,販沙鱉事與愿違血本無歸;進城打工立交橋下的煎熬、求職的受騙、建筑工地傷筋動骨的辛勞和遭遇盜賊受毆命懸一線,無不一波三折,透射出生活的辛苦和改變命運的艱難;張繼師傅工傷和臨終囑托引發身土內心的波瀾;身土在部隊醫院做臨時水電工意外被登報受表彰的尷尬和在磚瓦廠聯系工作而醉酒的懵懂;何有能、郭身本為謀工程,送禮的陰差陽錯;阻止徐浪采石場審批四處碰壁等情節均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頗富戲劇性,峰回路轉,引人入勝。
《身土不二》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貼切的個性化語言,加之對方言、俗話和歇后語的嫻熟運用,從不同層面和視角成功地刻畫了鮮活的時代群像和生活脈動的人間煙火。尤其是在屢屢受挫的困境中,男主人公何身土始終沒有向命運低頭,執著地堅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著少有的冷靜和不懈追求的人生軌跡,仿若就在眼前身旁,對讀者的觸動是不言而喻的。再苦再累也堅持把自己接手的事做好,再亂再急也留心學習技術,再忙再緊也不輟自學大學建筑專業課程,再順再好也不忘關心幫助過自己的人。農民骨子里樸實、勤勞的本質在主人公何身土身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真實感人。何身土事業有成后,沒有選擇定居城里享受繁華,而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保護和振興養育他的梅都何村,造福父老鄉親。農家女柏艾是何身土的中學同學,農學院本科畢業,放棄了在城里工作的機會,堅定地回到家鄉,甘愿為民服務,與何身土志同道合。“他們被苦難壓力逼得痛哭一百次,但他們哭完記得笑一千次給這里的山水看”的堅韌和赤誠難能可貴。他們踐行感恩故土之旅,鄉親們給了溫暖的擁抱。
作者在對男女主人公成功塑造的同時,還滿懷敬意地對城鄉和部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謳歌,并真誠坦率地對存在的消極現象進行了生動的諷刺和鞭撻,這一切源于作者對農村和部隊的熾熱情懷以及成熟的政治格局和藝術修養。
《身土不二》取名于男主人公何“身土”和女主人公“柏艾”的諧音。“身土不二”,自古是農耕民夫以土為天,視土為命的信仰和堅守。小說的命名,既是作者本人對故土鄉愁的感嘆,也是對男女主人公走出山村功成名就而又殊途同歸的贊賞,更是對新時代農民、農村和農業趨向的深情呼喚。“四十多年前,我在全村長輩淚眼相送下,離開了生我養我的小村。但當我再轉過身來看這小村時,它的一切只能在我的記憶里了……我開始思考,我要寫這輩人對土地的情懷、鄉愁,寫這輩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關聯,熱切呼吁新時代新型農民的登場。”作者在后記中深切表達了他創作的初衷和情愫內核。《身土不二》凝結著作者的心愿,沐浴著新時代春天的溫度,像一株盛開的映山紅,芬芳吐艷,非常成功,值得一讀。如果再版時能增加些許梅都何村讓身土和柏艾有著刻骨銘心的情結往事以及村級組織對身土柏艾回鄉的反響和呼應等情節,可能會使小說的表達更加豐滿感人。(蘇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