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船出海 向海而興

我市搶抓引江濟淮通航機遇,大力推進水運經濟發展。 (圖片由淮南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提供)
(記者 柏雪)春運來臨,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淮河運輸逐漸繁忙起來,淮河淮南段運輸船只明顯增多,千噸級以上大噸位運輸船舶數量明顯增長,港口碼頭裝卸作業頻繁,裝卸貨物由單一的煤炭、熟料及黃砂,逐漸發展成為以散貨進出口為主,兼顧化工原料、件雜貨等貨物,淮南港正逐步發展成為江淮航運重要樞紐港。
“十四五”以來,我市依托江淮運河、淮河水運主通道,充分發揮“交通強國”“淮河生態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疊加優勢,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統籌謀劃全市港口布局特別是江淮運河沿線港口規劃,大力推進水運經濟發展,在促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江淮運河淮南段試運行,標志著國家重點工程、安徽省基建“一號工程”引江濟淮工程正式竣工,為淮南航運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江淮運河全段開通,將積極推動淮南煤炭、糧食等大宗貨物的“入江達!,拓寬了貿易渠道,加強淮南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動和互補。
目前,我市擁有內河營運船舶1480余艘,凈載重噸達360余萬噸,港口吞吐量、內河貨運量、內河貨物周轉量分別累計完成1270萬噸、9500萬噸、520億噸公里,同比增加7.9%、4.4%、3.6%。港口項目建設上,2023年我市水運工程固定資產投資5.374億元,全省排名第五。全市在建項目共有5個,共擬建設5個1000噸級泊位和20個2000噸級泊位,總投資約為18.8億元;前期項目共有6個,共擬建設49個2000噸級泊位,總投資約為43.01億元。目前,淮南港總體規劃正在修訂,淮南市港口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正在制定,港口史編撰工作有序推進。航道建設上,我市境內現有淮河、江淮運河、茨淮新河、窯河、淠河等航道9條,航道總里程達396.6公里;引江濟淮工程貫穿我市南北約95公里,工程竣工后,淮河、江淮運河“一縱一橫”兩條黃金水道使我市境內二級航道總里程達到200公里,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貨物通過水路進入長江中上游將縮短300至400公里,水路運輸條件極大改善,對淮南港形成江淮航運樞紐港核心地位意義重大。
借船出海,向海而興;茨鲜峭畋眱汝懗鞘校谎亟⒉谎睾!R劳薪催\河通航機遇,淮南首次成為兩條二級航道交匯點,與省城中心城市合肥、副中心城市蕪湖、長江黃金水道沿線城市、長三角沿海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連淮入江達海的區位優勢明顯。
基于淮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條件,我市搶抓江淮運河通航黃金機遇,借鑒青島、湖州等地“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高度重視港口建設和水運發展,加大對內河港口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確加快布局江淮樞紐港,利用淮南市退出的工業用地多、鐵路貨運支線發達的優勢,建設輻射皖北、通江達海的鐵水聯運基地,同時強化與長三角港口的水路、鐵路大容量運輸通道聯系,加強與省內外上海、連云港、南京、周口、太倉、蕪湖等港口合作,成為發達港口的喂給港,推動淮南加速融入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