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雪峰)淮南市氣象資料顯示,上周淮南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10.8℃(12月22日),最高氣溫5.2℃(12月24日);一周降水量1.6毫米。
12月22日二十四節氣“冬至”來臨之時,當日最低氣溫低于-10℃,這在本地是很少見的。前期,由于受極強寒潮影響,氣溫明顯偏低,全國許多地方的最低氣溫都破了同期極值,遭遇了一輪“超長待機”的低溫冰凍天氣。在此期間,本地也先后有了2場降雪。
隨著席卷全國的寒潮終于告一段落,我國中東部大部氣溫緩慢回升,南方大部最低氣溫將重回冰點之上。據最新天氣預報,本周大部分時間里,最低氣溫已是0℃以上。
“冬至”開始“數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之所以在民間會有“數九”的習俗,這主要和古代的生活條件有關。在過去,冬季十分漫長,特別是北方地區,到了冬季,冰天雪地,食物短缺不說,簡陋的御寒條件也讓百姓對冬季的到來充滿了恐懼感,于是就有了“數九”這個習俗,不僅可以打發時間,又能了解寒冬的進程。
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把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分為九個九天,等九個周期結束,春天也就來到了。在古人的觀念中,“九”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數字,它是古代哲學中至陽之數。以至陽之數“九”為周期則意味著陰氣逐漸消減,數過九次之后,寒氣已盡,天氣開始暖和了。“數九歌”像是一幅歷經滄桑的畫卷,包含著農業文明時代的物候印跡,在農耕社會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安排起著指導作用,而它具有的一定科學性,也是它為什么能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的原因。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這一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過了這天之后,白晝將會逐漸變長,夜晚將會逐漸變短,當然這種晝長夜短的規律也被聰明智慧的古人發現,并總結成了各種俗語。這句俗語里的“長一線”,則是過去農家婦女們的專用計時方式了。寒冬里,正是農閑時,過去農家婦女們會在這個時候紡棉花、納鞋底,縫被子、做針線,由于白天逐漸變長,婦女們每天在做活的時候,正好可以多用一條線的時間,太陽才落山。
古時民間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靠腿腳步行,“一九二里多,二九五里半”,就是說冬至后的“一九”天里,白天變長了,“一九”結束時能多走二里多的路程,到了“二九”結束的時候,每天能多走五里半。當然這些都是對時間的估算,但也讓后人從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不僅能細心地觀察出天地時間的變化,也能用最簡單易傳的方式記錄下來。正因為這些俗語,我們對以前的社會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淮南市氣象臺預報,本周全市以晴到多云天氣為主,周五有小雨。本周氣溫小幅回升,周末有弱冷空氣影響本市。
具體天氣預報如下:
12月26日,陰轉多云,0~10℃;12月27日,多云轉晴,-1~9℃;12月28日,晴轉多云,1~10℃;12月29日,小雨,4~11℃;12月30日,陰轉多云,1~10℃;12月31日,晴,-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