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鴻)11月29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今年以來,我市聚焦困難群眾需求,持續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成功構建“五位一體”綜合救助模式,以物質救助、智慧救助、服務救助、慈善救助和跟進救助為主要內容,全面提升兜底保障政策效能,為困難群眾帶來更全面的保障。
據介紹,我市首先通過提標擴圍,優化了“物質救助”模式。為確保更多困難群眾能夠納入保障范圍,我市連續8年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新修訂的《淮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細則》更進一步細化了救助標準和操作流程,讓更多有需要的群眾能夠及時獲得救助。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政府對困難群眾的深切關懷,也彰顯了社會公平正義。
在數據賦能方面,我市加強了“智慧救助”模式。以大數據為抓手,全面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通過與鄉村振興、醫保、衛健等部門的數據共享與比對,實現了對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預警全覆蓋。這一創新舉措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救助工作從“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提高了救助工作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為滿足困難群眾的多元化需求,我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打造了“服務救助”模式。通過開展事務型服務、發展服務型救助以及拓展服務內涵等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化、專業化、親情化的服務。這種服務模式不僅關注困難群眾的物質需求,更注重滿足他們在精神、文化和社會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與此同時,我市還推行了“慈善救助”模式,加強了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的有效銜接。全市建立了以政府補助、集體經濟支持、社會捐贈為主的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積極推進成立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為遇困群眾給予補充救助和應急救助。這種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的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動格局,為困難群眾提供了更廣泛的幫助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跟進救助”方面,我市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困難或其他特殊困難的群眾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并實施動態跟進。通過全面建立備用金制度、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提高救助標準,以及主動關注并對接個人求助信息等舉措,確保了困難群眾在遭遇困境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這種“跟進救助”模式體現了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高度負責態度,也增強了困難群眾對社會的歸屬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