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白洋淀渡口舊事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協同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白洋淀渡口舊事
【字體: 】 發布時間:2023/8/1 9:45:55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大壽臨水,古有津渡,它們密布于淮、淠、淝及其支流。除此之外,眾多人工河渠,也設有新渡。我流連渡口,是因為經常在鄉村行走,常涉水臨渡。我關注渡口,更是因為一個個渡口正在消失。

東淝河古稱肥水,發源于江淮分水嶺,從南到北,貫穿縣境,號稱百里。它像一棵粗長的巨樹,河道是軀干,中間的瓦埠湖是它闊大的樹蔭,而那些點綴在兩岸的眾多渡口,則是枝杈上的一個個鳥巢,船上的人,小鳥一樣,時聚時散,展翅飛走。

從現在的安豐鎮十字街口向東,十五里逶迤的村村通水泥路,看到“西河”的路牌,白洋淀渡口到了。

光緒《壽州志》:“白洋店,州南一百里”。白洋淀古稱白洋店,是東淝河一個古老的渡口。瓦埠湖畔,渡口密布,舊時只有土路古道,行走緩慢阻滯。水運載客,大概相當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東淝河(瓦埠湖)自南而北,將縣境分割為瓦東瓦西。從東津渡算起,依次有陡澗、回嘴、王嘴、官渡、陶店、白洋店等渡口,兩岸走親訪友、進城趕集、上學買賣……一般來說,約定俗成,人們把南從白洋淀、北到錢家灘這一段稱為瓦埠湖。白洋淀渡口原設東淝河上,應該在瓦埠湖形成前就有了。如果從南邊算起,白洋淀渡口是瓦埠湖的首渡。

春天的時候,我們于麥綠花黃中來到白洋淀渡口,站在湖岸,了無人跡,突然有一種失落感。引江濟淮工程將原先開闊水面收束成一條波平浪靜的河道,對岸高聳的堤壩,嶄新的護坡,水中樹立的航標,渡口已經停運了,沒有人,也沒有船,只有一河清水,一片藍天。退回到高崗上老白洋淀糧站的墻根下,舉目眺望,對岸村舍田野,綠樹如煙。而近前西岸,水邊葦荻叢生,青黃相接,幾聲鳥鳴更顯空曠寂靜,令人心潮難平。腳下是過去渡輪靠岸的跳板,水泥斜坡一直伸進河水,縫隙里的蒿草,因為春風雨露,又因為沒有腳步踐踏和車輪輾壓,努力上竄,生長茂密。渡口昔日喧鬧,已經一去不返。

白洋淀糧站僅剩一棟倉庫了,磚墻上用水泥抹了一塊黑板,上面依稀還有當年用白漆書寫著縣政府關于渡口安全的“溫馨警示”。倉庫門前,尼龍網圍成一圈院落,里面是小菜園和飼養的鵝鴨。

89歲的老梁是這里的主人,他和老伴住在這里。1958年白洋淀糧站建成,因有東淝河水路轉運之便,是石集糧站重要的一個收購點,因為離石家集有近十五里路,許多人都不愿意來,老梁淳樸厚道,主動請纓,一干就是六十多年。他開玩笑說,這個糧站,他干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撤銷解散。

白洋淀糧站梁站長,我這一聲呼喊,老梁樂開了花。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他都是滔滔不絕,愛憐深切。白洋淀糧站因為得水運之利而名噪一時,收購附近“三區四社”的“公糧”,“三區”即瓦埠區、炎劉區、安豐區。“四社”為雙廟公社、安豐公社、谷貝公社、船漲公社,后來連開荒公社都到這里賣糧。那個時候,送糧運糧,車拉挑扛。河東那邊,擺渡輪船,停靠岸邊,擠擠挨挨,排了半個河道。那是“皇糧國稅”的年代,站長責任重大。他指揮驗質、過磅、記賬、入庫……白洋淀邊,人聲喧鬧,調來外縣運糧的大鐵船停靠岸邊,船上人家,燒鍋煮飯,操著侉腔,當年的糧食是直接調往天津、上海等大碼頭,一條大輪后面要掛上十幾條船。

白洋淀古渡起于何時,不可考證。老梁說,解放前,渡口歸私人,附近梁姓和王姓兩大戶合伙經營,用的是木頭船,一個人兩毛錢,如果帶有糧食和牲口之類就多給一點,有困難或者僅僅過去辦點事,回來就不收錢了。還有,河那邊有屬于西河的土地,所謂的“飛地”,到那邊干活不收錢。

解放后渡口收歸政府,交給當時的官廟公社管理,由西河大隊派人,輪流值班,出工擺渡,比照勞力,記有工分。期間,白洋淀渡口曾經歸入縣航管所管理。“三十年河東轉河西”,老梁嘆道,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白洋淀渡口又轉為私人承包了。

記憶深處是偏僻的瓦東,湖水滋養,又因為湖水阻隔和庇護,啟蒙者與求索者,與腐朽者和反動派展開你死我活的肉搏,向著湖光映照的方向前進。

1905年夏天,在壽州的淮淝之畔,出現幾個身穿西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他們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和壽州人柏文蔚等,為秘密積聚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他們結伴“皖北之行”,遍訪“淮上健者”。

陳獨秀“皖北之行”的重點是壽州,他在瓦埠湖邊的柏文蔚家柏家寨住了半個月之久。陳獨秀還與壽州狀元孫家鼐有一段師生之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孫回鄉開辦學堂,收孫毓筠、孫多森、柏文蔚、張之屏、袁家聲等入學,陳獨秀聽說后,只身前往“投考”。

我所理解的“淮上健兒”,是1911年9月14日率先光復壽州的張匯滔、王慶云、袁家聲等為代表的淮上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石德寬,是發動馬炮營起義的烈士范傳甲,是民國年間先后擔任安徽省督、主席的孫毓筠、柏文蔚、孫多森、管鵬、方振武……他們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壽州鐵血男兒,論出生地,淝水之畔,以白洋淀渡口為中心點,于瓦東瓦西,似有秘道,無形溝通。在瓦埠湖畔,1923年冬,安徽省第一個直屬黨中央的小甸集特別黨支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1921—1927年)》(中共黨出版社出版)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當時全國直屬黨中央的組織共71個,壽縣有黨支部7個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全國最多的縣。小甸集特別支部(1923.12-1924.9)、淮上中學補習社支部(1924.8-11)、合肥北鄉支部(1926.9-1927.1)、瓦埠小學支部(1924.9-1925.6),壽縣城關支部(1925.6-1926.冬)、窯口特別支部(1926.3-1927.7)、堰口集支部(1926夏-1927.7)。

小甸集、瓦埠鎮、窯口集、堰口集、城關……這些圍繞在瓦埠湖畔閃著微光的地名,那些無畏奔走呼號的英杰,他們的足跡彗星一樣帶著光,那些光點連接,光線延續,串珠成線,最終點綴連到白洋淀渡口。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白茫茫的湖岸,深黑的水面上浮現一點閃動,推動波浪向四周擴散,那是緊急遞送暴動情報的地下黨,帶著火種,趁著雪夜,從瓦東趕往瓦西。

遇到漲大水,從雙廟集到石家集,白洋淀方圓二十五里地,一片汪洋,看不到邊際,大水直達對面的方崗嘴子、吳崗嘴子。而河西這邊,從白洋淀前三岔堰向西有一條河,水漲船高,輪船能一直通到石家集老街南頭的王家大橋。

光緒《壽州志》記載:“迎水寺,在州南白洋店。”壽州過去有三座迎水寺,一座在“七十二水歸正陽”的正陽關淮河東岸。一座在張李鄉張馬淠堤幸福涵管理站淠河岸邊。還有一座就是位于東淝河西岸的白洋店迎水寺,遺憾的是三座迎水寺均已不復存在。

從壽州城到白洋淀一百里路,古道渡口,從這里過東淝河,經三義集取道吳山廟,直達廬州。古時候,白洋淀高崗上人們所說的大廟就是迎水寺,香火鼎盛,紅極一時,河東擺渡過來敬香,是為一景。

白洋淀原有集市,是因寺而集還是因渡而集,不得而知。南北走向的小街僅幾十米長,兩旁土墻草頂的店鋪,擠擠挨挨,全都就著高崗這一小塊高地,以防漲水。街中間卻是青石鋪成的石板路。茶水鋪、炸油果的早點攤、鹽行、油坊、雜貨鋪等,買賣交換,露水小集,沒有住店過夜。因此,晚上渡口停運,人群四散,很是孤寂。后來,這種夜晚被“有心人”發現,在此偷設賭局。每當夜晚來臨,附近的人心里明了,看到白洋淀崗上打起了明明滅滅的燈籠就是賭場的“招晃”,暗示今晚有人“出寶”。

白洋淀過去屬于瓦埠湖行蓄洪區,水來成湖,水去成灘,莊稼確保午季,力爭秋收。1962年利用灘涂建成白洋淀林場,地跨瓦埠湖兩岸的石集、雙廟、開荒三個鄉,面積幾萬畝,有羅陂塘、綿羊湖、谷貝圩、河南沿四個林區。后來,羅陂塘轉屬保義農場,其余適宜種莊稼造林的土地,入于當地公社,湖灘濕地,開辟為瓦埠葦柴場。春天,一望無際的茂密葦叢,風吹綠浪,起伏無邊。深秋來臨,葦柴枯黃,蘆花綻放,碧水藍天,相映成趣。到湖灘里砍伐葦柴,堆到輪船,非常辛苦,葦柴水路運到淮南,賣給造紙廠。

上世紀80年代,白洋淀糧站撤銷了,老梁退休了。因為在這里住習慣了,喜歡清靜,不打算到街上買房。后來,他把剩下的兩棟糧倉房產買斷,準備在此終了一生,兒女們出門在外,成家立業,他和老伴在湖邊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田園生活。

臨走前,老梁神秘地要帶我們看一樣東西,來到院落,扒開一堆柴草,在舊倉庫房基旁邊出現一塊埋在地下,只露頭梢的四方青石,中間有一個方形凸起,四邊有深深的刻痕,我們轉來轉去,反復辨認,按照石頭安放的方位,東邊刻“水準點”三個字,西邊刻“治淮”兩個字,南邊是“6084”,北邊是“1952年”。1952年建國初期,百廢待興。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主席的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同年成立治淮委員會,制定治淮工程計劃。這個設置在淮河支流東淝河白洋淀渡口的水準點,為治淮工程所需。老梁說,東淝河白洋淀渡口高崗1954年沒有上水,正因如此,政府才決定在此建糧站,水運外調,節約運輸成本。國家選擇在這里測水準,是有科學依據的。幾十年來,老梁一心一意守護著這個不為人知的水文標志,堅守著這個國家機密,從不對外言說,恐怕遭到外人的破壞。

在白洋淀,周圍村民,張口閉口,還是以河相稱,河東河西,根深蒂固。站在瓦埠湖邊,回首西望,安豐街的確處于地勢高曠之地,往北更高,是有名的保義集“曬網灘”。所以,1958年國務院設安豐縣縣城,傳說因為水源困難而胎死腹中。其實,安豐街離瓦埠湖不到十五里路,取水很近。

老梁退休后,做了幾年白洋淀渡口周邊的衛生保潔員,他說這是一道“緊箍咒”,因為東淝河白洋淀渡口是“國控斷面監測點”和飲用水源保護地,水質自動監測,一旦不達標,牽動“縣太爺”。不要小看白洋淀渡口,它所處位置,注定了它將帶著津渡的波浪,渡輪的汽笛,驛路的蹄音,集市的喧鬧,帶著國家“治淮水準點”的遺跡和當今“國網斷面監測”而載入史冊。

白洋淀渡口,人來人往,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這個地理概念已經進入我們的內心和懷想,成為我們人生情感的地標之一。今天,白洋淀渡口無形爭渡的,是時代翻涌的洪濤和滾滾的車輪。(高 峰)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德昌县| 旌德县| 康平县| 秭归县| 许昌市| 仙游县| 南川市| 镇赉县| 东台市| 石棉县| 多伦县| 信阳市| 行唐县| 连江县| 阳西县| 博野县| 睢宁县| 文昌市| 兰州市| 襄汾县| 溧阳市| 镶黄旗| 顺平县| 皮山县| 玛纳斯县| 襄汾县| 林甸县| 蛟河市| 阜新市| 务川| 南涧| 新龙县| 尉氏县| 金坛市| 比如县| 定南县| 唐海县| 镇平县| 康平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