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國北方的鮮卑族政權,初期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后遷都洛陽。《魏書》是一部記載北魏歷史的斷代體史書。二十四史中,大都將社會中行孝道,重養親的孝行者集合在一個篇目中進行記述,篇名或為《孝友傳》,或為《孝義傳》,或為《孝行傳》,唯《魏書》作《孝感傳》。《魏書·孝感傳》所記都是當時的中國北方“好人”,其中第一位即是淮南養育的趙琰。
趙琰,字叔起,秦州天水郡人。秦晉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關隴地區陷入無休止的戰亂。趙家乳母為淮南人,因為戰爭被擄掠西北。淝水戰勝后,為南方贏得數十年的和平時期,于是趙琰“為乳母攜奔壽春”。壽春鄉風樸實,民俗純正,歷史上早有流傳。不晚于北宋的《壽州圖經》記載,當地“其俗尚武,稍習文辭,務儉勤農,知慕孝行”。這個評價是對千百年來壽縣鄉風民俗好傳統的高度概括。其后北宋《太平寰宇記》亦稱,壽春“山川風氣剛勁,故習俗尚樸,民力耕桑,性率真直,人尚節義”。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少年時代的趙琰形成了“塞天地而橫四海者,唯孝而已”的思想認識。
14歲時,趙琰的世界觀已經基本形成,這時他從壽春回到天水故鄉。此后趙琰對父母向來是精心奉養,茶水飯食,必定親自調弄。出仕后也篤行孝義,將父母一直帶在身邊,精心侍奉。
趙琰出仕后,官階并不高,最初任兗州司馬,相當于省軍區參謀。后來轉任團城鎮(今山東沂水縣)副將,相當于軍分區副司令員。北魏獻文帝皇興年間(467-471年),趙琰調至京師平城,擔任淮南王府長史,相當于王府總管家。說來也是巧合,壽春是漢魏晉諸朝的淮南國王都,趙琰是從南方的淮南國王都走出,最終又進入北方的淮南王王府。
趙琰進入王府之后,不僅自己以身作則,而且對王府屬員要求也很嚴格,決不允許他們仗恃特權,發生任何欺壓百姓的行為。京城一度缺糧,王府奴婢準備將碾粟篩出的癟谷拿到市場去賣高價,趙琰看見后,將她們狠狠地訓斥一頓,責令留下癟谷供自己食用。趙琰派人為王府購買耜刀,回來驗收時發現多了6把,他立即讓人送還主人。貨主從來沒見過像這樣公平買賣的王府官員,非常感動,堅決不收退回的貨物,趙琰命人將耜刀放下就走。
趙琰曾送兒子趙應到冀州訂親,隨從在路上偶然拾到一只羊,走了30里后,趙琰發現多出的羊,問清緣由后,趙琰很生氣,責令仆人立即將羊送還原處,交給失主。一行人在路邊酒店用膳,店家上的菜里有羊肉湯,趙琰無意中聽說食材是順手牽來的“無主”之羊,于是始終不愿就餐,以示“抗議”。
鮮卑族最初是游牧民族,風俗禁制很嚴,規定大臣以及大臣的親屬死后都不能歸葬故鄉。趙琰的父母在平城去世,之后的30多年中,每到祭祀拜獻的時候,趙琰總是為不能歸葬雙親之事而感憂愁,因此逢年過節總不接受子孫慶賀。隨著趙琰年紀漸高,他的孝順之情也愈重,感嘆歲月推移而遷墳無期,于是不吃鹽粟,斷除眾味,只吃麥食,80多歲時在平城去世。北魏遷都洛陽后,其子趙應才有機會將祖父母和趙琰的骸骨遷還故鄉天水安葬。
趙琰輔佐的淮南王拓跋他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孫子,“身長八尺,美姿貌,性謹厚,武藝過人”。拓跋他一生中戰功顯赫,威震南北,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淮南王。趙琰作為王府長史,實際上相當于拓跋他的“秘書長”。《孝感傳》中雖未記載趙琰為淮南王出謀劃策的具體大事,但從他的點滴些微小事中可以窺見其大致人品。“性謹厚”的拓跋他得到孝心孝行俱佳的趙琰輔佐,正是相得益彰。拓跋他在歷史上留下比較好的名聲,與趙琰這位好的王府“秘書長”盡心輔佐有很大關系。趙琰在淮南王府發揮的完全是正能量作用,因此在史籍中留下的也是美名,作為普通官員能夠進入《孝感傳》,說明趙琰的所作所為在當時很有影響。
趙琰的世界觀是在淮南形成的,淮南地區的風土人情融進了趙琰的道德涵養,因此淮南應該記住自己曾養育過的北魏“好人”趙琰。(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