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治淮文化散記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協同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治淮文化散記
【字體: 】 發布時間:2023/8/1 10:06:03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淮河是一條歷經滄桑的河流。自12世紀開始的數百年內,黃河頻繁奪淮,給沿淮人民帶來深重災害。建國后經過大規模治理,結束了淮河出海無路、入江不暢的歷史,淮河流域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回顧治淮歷史,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樣艱苦的環境中,能夠調動千軍萬馬形成治淮高潮,靠的就是用一種精神凝聚人心,這種精神概括地說,就是治淮文化。

在歷史上,不少有識之士,都發出過治理淮河的呼吁。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出導治淮河的設想,由于政局動蕩不安,方案未能全盤付諸實施。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央政務院于1950年就做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春,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沿淮人民群情振奮,手拿鐵鍬,肩擔籮筐,涌向治淮工地,以飽滿的激情,創造新中國的治淮歷史,譜寫治淮文化新篇章。

地處淮河中游的鳳臺縣,長期經受水災之苦,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全縣聞風而動,4萬多民工上陣,疏浚西淝河口,修筑淮河堤防,工地上勞動號子連成一片。1951年5月初,中央治淮視察團帶著毛主席的題字,來到工地慰問民工,并在河岸上放映電影,民工受到鼓舞士氣更加高漲。在治淮工地上,紛紛開展訴苦活動,通過講述過去的水災之苦,人們更加感激黨和政府的關懷。民工自發地為抗美援朝捐獻土方和現金,多挖一方土,多省下一分錢,表示對國家的熱愛。同時組織開展紅旗競賽和挑應戰活動,大家比進度,比貢獻,爭第一,奪紅旗,出現了你追我趕的動人場面。在全縣首次治淮勞模慶功大會上,為特等勞模披紅戴花并獎給一頭耕牛。

表彰治淮勞動模范,樹立民工身邊的榜樣,在工地上產生了很大反響。在筑堤工地上,民工自編石硪號子,很快喊出了“同志們啊——哎喲!加油干呀——哎喲!爭模范呀——哎喲!多光榮呀——哎喲!戴上紅花——哎喲!齊夸贊呀——哎喲!”充滿激情的勞動號子,是心聲,是號角,聲聲催人奮進,治淮工地出現了火熱氣氛。

沿淮人民自古以來善歌善舞,治淮工地的情景更加激發了人們謳歌黨和政府,謳歌治淮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民間藝人參加治淮勞動,在工地上自編自演傳統歌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廣泛流傳的花鼓燈。出生在泥河岸邊的花鼓燈藝人王考千,進京表演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擅長即興編唱花鼓歌,在治淮工地上唱道:“毛主席號召修淮堤,老百姓心里都歡喜,俺決心要把淮河來修好,你可記得五零年大水欺……”

在鳳臺縣地方史料中,記載了一首有關治淮的花鼓歌,內容更加詳實,以樸實的語言,表達出沿淮人民的情感。現摘錄如下:

五四年,水勢急/洪水漫了淮河堤/地里青苗都淹盡/災區人少吃無喝斷燒的/政府里發救濟/又給面又給米/小庵棚都建好好的/又貸款,又送炭/下雪天,發棉衣/雖然我們被水淹/生活一點都沒問題/如不把淮河來修好/怎么對得起/黨和領袖毛主席。

1971年冬季,開挖茨淮新河,又是一次聲勢浩大的治淮高潮,數萬民工集中連片擺開戰場,工地上人流滾滾熱氣騰騰。這次施工的特點是以軍事化組織民工,公社設民兵營,大隊設民兵連,以連為單位下達土方任務,民兵營不僅負責驗收工程進度,還提供后勤服務。工地上運土不再用大筐,使用架車、膠輪小車,減輕體力勞動,提高運土工效。民兵連負責一線指揮,做好勞力組合,工具配置,并組織勞動競賽。

從施工開始,工程指揮部就重視文化宣傳,確定專人編印戰報。當時我擔任古溝民兵營文書,駐地在懷遠縣上橋附近,每天都要到各民兵連收集典型材料,編寫稿件,用油印機印出戰報,在民工休息時,到工地上散發。同時,還要向縣指揮部戰報提供稿件。層層辦戰報,及時提供工程信息,宣傳先進典型,在工地上發揮了很好的鼓動作用。工程結束前,開展了評先進樹標兵活動,很多民工拿到了獎狀,感到非常自豪。

翻閱治淮歷史,可以看到,整個過程都貫穿著文化,從工程的名稱、設計、施工,到工程結束的碑記、雕塑、名人題字、再到一些有關治淮的專用術語,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很值得發掘。進入新時代,機械化施工改變了“人海戰術”,但傳統的治淮文化,仍有可貴的社會價值。尤其,那種不怕艱苦,忘我奮斗,為人民的共同利益爭作貢獻的精神,很值得現代人傳承發揚。(祁家錄)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汉川市| 山丹县| 岚皋县| 永清县| 依安县| 泰州市| 广水市| 安福县| 颍上县| 鲜城| 永福县| 英山县| 宣威市| 洮南市| 徐闻县| 元江| 泉州市| 兰州市| 敖汉旗| 舒城县| 苏尼特左旗| 内黄县| 榕江县| 宣汉县| 信宜市| 吉林省| 东山县| 临朐县| 怀仁县| 绥中县| 前郭尔| 镇远县| 新安县| 西丰县| 冕宁县| 石楼县| 洛浦县| 宁化县| 郁南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