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悠悠滄桑話泥河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協同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悠悠滄桑話泥河
【字體: 】 發布時間:2023/6/6 9:28:55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泥河又稱東泥河、洱河,源于鳳臺縣北部米集,流經潘集區中部,至尹家溝閘入淮,長62公里,流域面積360平方公里。

這條淮河支流行于淮北平原,比降甚小,上游河道窄如溝洫,中游向下逐漸擴展,下游河面寬達1公里以上,水天一色,頗有大江大河之氣勢。

泥河的水,泥河的泥,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生態和自然資源。從遠古以來,一代又一代泥河人探索生存之道,趨利避害,不斷創造和推動歷史文明的演進,為淮河文化的史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篇章。

上世紀的一次文物普查,揭示出泥河歷史上的輝煌。在中下游兩岸,發現唐代古窯址22處,古窯之多在淮河以北乃為罕見。因泥河地境隋唐時屬壽州,這些古窯址被稱為壽州窯址。根據發掘出的窯具和大量瓷器殘片考證,有唐代早期的青瓷、中期的黃瓷、晚期的黑瓷。由此可以證明,泥河岸上這些古窯的生產,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泥河畔的群窯生產與產品貿易,應是淮南歷史上的一處亮點。這些古窯能夠長時間生產經營,除了當地有豐富的瓷土資源、燃料資源、工匠資源以外,主要是得益于水上舟船運輸方便。從歷史上看,自東漢至北宋初期,古籍中沒有黃河大規模泛淮的記載,這段時間淮河獨流入海航運無阻。當年,泥河中下游河道通暢,舟船直接入淮,可以把瓷器運往海內外銷售。可以想象,唐代泥河的黃金水道和岸邊的“工業走廊”,是多么繁榮。

然而,無情的歷史不能永久地留住現狀。唐窯消失了,只留下一處處瓷器的殘片,這些殘片讓后人猜想,是什么原因使群窯在同時期衰落?也許是唐末戰亂的社會原因,也許是滄桑變化的自然原因。而從史料中發現,北宋時期已有黃河奪淮記錄,致使淮河流域水系紊亂,河床淤高,河口堵塞。泥河當然在劫難免,失去了黃金水道。

黃河奪淮給泥河流域帶來了災難。下游泥沙沉積,入淮口河槽淤塞,河面擴展,農田成為沼澤。清嘉慶《鳳臺縣志》記載東泥河“自劉隆集以下河勢始闊,然多淤淺,亟宜挑浚。”并注明東泥河原經楊絮溝入淮,因近淤淺改由尹家溝注淮,距楊絮溝注淮處六里。從清乾隆年間到民國時期,對泥河入淮口曾幾次疏浚,但疏后又淤,每遇大雨遍地汪洋,莊稼絕收,村莊被淹,農民流浪他鄉。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淮河治理。鳳臺縣于1950年冬,組織民工開挖泥河入淮水道,即新尹家溝,并在溝口建閘,防淮河洪水倒灌。1953年冬,鳳臺縣組織9000民工,疏浚蘇家嘴以上泥河河道,并用棄土在兩岸筑堤,后又疏浚泥河支流14條。接著,又在下游修筑攔河大壩,即窯崗壩,大壩上建南、北二橋,橋下流水,壩上通車。當年的治水工地上,紅旗招展,人流如潮,一派壯觀景象。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投資193萬元,在泥河下游南岸建起了龔集電灌站,使用國產第一條35千伏淮河水下電纜,讓本地農村首次通電,灌區和站首工程完成后,當年實灌面積達6萬畝。以后,又在泥河岸邊建起了夾溝、泥河等多處電灌站,灌區農田擴種水稻,泥河兩岸成為魚米之鄉。

泥河流域地下煤炭資源豐富,上世紀從70年代開始,泥河岸邊先后建成潘一、潘二、潘三、潘東等現代化煤礦。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淮南市在這里設立了潘集區,由此,泥河成為橫貫全區的主要河流,與全區的經濟民生緊緊相連。

1991年夏季的一場大水,暴露了治理泥河的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

淮河水位暴漲,泥河入淮口的閘門關閉以防倒灌。而泥河流域內澇成災,形成了“關門淹”,中下游一片汪洋,河水漫過堤壩,淹了袁莊城區,區政府泡在水中,街上行船,交通中斷,并威脅到煤礦安全。下游的夾溝鄉地處“鍋底”,很多村莊成為水中孤島,幾萬村民被困大水之中,區政府用木船將救災食品,送到每個重災村莊,并組織轉移災民。

水災過后,潘集區經過認真分析,認為治理泥河的首要問題,是要解決“關門淹”。于是,區委、區政府將泥河排澇問題列入議事日程,研究可行的解決方案,向國家申請盧家溝樞紐工程續建工程立項。

原來,由煤炭部門和水利部門投資,曾于1977年動工興建盧家溝樞紐工程,按設計開挖引河,引泥河至盧家溝抽水站。1980年因國內經濟調整,樞紐工程緩建停工。

1998年,潘集區終于等來了盧家溝樞紐工程續建項目獲批的好消息。在開挖引河的工地上,召開了萬人參加的誓師大會,人力、機械一起參戰,在很短的時間內,開挖一條長7.5公里的排澇引河,將泥河水引入盧家湖。在盧家湖南岸安裝4臺套機組,流量達120立方米/秒。

2007年,淮河又發大水,泥河入淮閘口門關閉,內澇水位也很快上漲,盧家溝樞紐機泵全開,日夜不停,泥河內澇水位緩緩下降,煤礦、電廠安全,城市鄉村安全,社會人心安定,人們感激黨和政府治理泥河為民造福。

隨著新時代的進程,近幾年潘集區實施泥河自然生態修復,讓泥河變得水清岸綠,河面波光粼粼,飛鳥成群,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幾年前,泥河中下游攔網養魚,圍壩養魚,占據了大面積水面。同時,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水質下降,甚至水色變黑,散發異味。2017年,區政府積極申請實施泥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5.9億元治理水污染,修復河流自然生態。他們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動員養殖戶拆除攔網圍壩,進行河面清理,并在淺水濕地種植綠色植物。對下游的1.5萬畝水面,采取自然養殖,不投飼料,由企業承包管理經營,由此杜絕了飼料對水質的污染。

袁莊城區的河道是污水治理的重點,在治理中將城區污水管網全部截污納管,使污水進入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同時,拓寬河道,在兩岸修建綠化平臺,3公里長的綠地上花木并茂,曲徑相通,并有多處奇石景點,引來眾人觀光休閑。

2023年初夏,泥河中游太平集北的河段上,正在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筆者在現場看到,清理河道挖出的污泥,填平了大片河岸,人們按設計栽植苗木,抽水澆灌。太平集是個古老的集鎮,附近就有古窯址。相信,隨著河道生態修復營造的美景顯現,這里又是一處鄉村旅游的好地方。

泥河的流水,一浪推著一浪前進,泥河的歷史,在新時代一頁更比一頁壯麗,潘集人正在描繪泥河流域更加宏偉的藍圖。(祁家錄)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河东区| 日照市| 文安县| 临武县| 盐源县| 靖州| 江津市| 措美县| 兰坪| 信阳市| 渝北区| 遂川县| 莱芜市| 毕节市| 黑龙江省| 长顺县| 修文县| 五河县| 天长市| 二手房| 马龙县| 伊金霍洛旗| 珠海市| 克东县| 迭部县| 乌什县| 剑川县| 峨眉山市| 潢川县| 科尔| 宣恩县| 黔东| 瑞安市| 邳州市| 宜宾市| 巴彦县| 宁德市| 清流县| 天长市|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