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年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在《收獲》期刊發表,霎時引起了文學界和社會青年的強烈反響。同年8月,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每天定時安排播誦此部小說,鄉村男女老少,收聽得如癡如醉,年輕人總愛把收音機帶到田間地頭,一邊做農活一邊收聽廣播,聽完后大家總要議論一番,贊嘆聲唉嘆聲不絕于耳。《人生》能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共鳴,不能不令人對作者肅然起敬。淺析這部作品,你會嘆服于作者在故事敘述中那高超精妙的情節推動寫法。
一位成熟的作家,他筆下的人物都必定會在內心、個人和外界三個層面上發生沖突。《人生》主要表現在人物內心和個人層面的沖突。內心沖突涉及人們的思想、情緒、心理等方面,個人沖突主要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沖突層面的變化絕不僅僅是作品描繪對象的變化,而是人物在實現主要敘述目的的過程中不同沖突量級的提升,從而形成故事情節的推動,使事態發展出現轉折變化,最終達到高潮,讓讀者在閱讀時發生移情作用,得到情感上的最大滿足。《人生》這部作品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家鄉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家鄉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一次次與命運抗爭,又一次次被現實擊倒,最終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他終于悟出人生的道理,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平凡的自己。
通覽全篇,圍繞小說主線,作者首先在設計主要人物時,人物形象飽滿具體,敘述目的明確。高加林是一個有個性有才華而又不屈服于命運,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農村知識青年。在畢業回鄉當了三年小學民辦教師后,卻被同樣落榜的村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高加林無奈只得回家當了農民。當他看到兩位年高的父母那樣為他愁結和村民們見怪不怪的情形時,他痛下決心要比高明樓強。作品精妙之處是作者在敘述主要人物內心、個人層面沖突時,將故事情節推動發揮得淋漓盡致,極大增強了作品感染力,讓讀者愛不釋手。如在敘述高加林內心層面沖突時,開始他去麥地里挖地畔,光著上身,不和任何人說話,兩手磨得全是血泡,血染紅了鏝把,顯出一副對自己殘酷的表情;母親讓他到城里賣饃,他怕遇到熟人,卻轉到書店看了半天書,一個饃沒賣成,還是巧珍為他解了圍;隊里安排他夜晚去城里掏大糞,他和別人大打了一場,搞得全身是糞。他含著淚望著縣城寂靜的夜晚,自言自語:“我哪點比生活在這里的年輕人差,要受這樣的屈辱呢!”經過這樣的情節推動敘述,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他不甘于現狀的內心思想。在敘述高加林個人層面沖突時,作者詳細敘述了他與劉巧珍和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高加林身處低谷時,他先是不愿接觸劉巧珍,劉巧珍一次次的真情感化了他,通過巧珍為他賣饃,大白天勇敢地與他一起騎車進縣城,一起用漂白粉凈化土水井,一起夜晚進城為隊里掏大糞等情節,終于讓高加林和劉巧珍成為一對深情的戀人。感情,在名和勢面前,有時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只望高處的人。當高加林如愿以償地進入縣城工作,成為人們注目的通訊員時,隨著他與播音員黃亞萍頻繁地接觸,當黃亞萍寫給他一首“哪一塊土地更適合你生存,你就應該把哪里當作你的家園”詩時,高加林對劉巧珍的感情動搖了,終于他狠心地與巧珍分了手。后來當他得知劉巧珍嫁了人,又得知他被辭退回鄉的消息時,腦子一片空白,一下子讓他從人生的高處跌落下來,這一連串的情節,一次次變故,再次讓他受到重捶。我們不否認,高加林未來也許會很有作為,但他此時期的人生歷程卻是難以釋懷的。作品通過一系列的情節推動描寫,使事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產生了否定之否定價值,高加林已經成為不可逆的高加林了。
從《人生》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悟出,故事的情節推動,是作品形成轉折點不可缺少的條件,而促使情節變化的是人物的行為和選擇,只有人物在艱難地付出,在面臨艱難的選擇時,甚至在失敗中產生悲壯,才能觸動人心,引起人們的共鳴,給讀者以巨大的精神享受。著名作家陳忠實在《摧毀與新生》一書說:“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人生》這部作品后,癱坐在椅子上,這是一種藝術的打擊!”(時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