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安徽·向春而行”百家媒體旅游推介淮南采風活動來到壽縣
(記者 尚家起 攝影報道)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3月24日下午,“相約安徽·向春而行”百家媒體旅游推介淮南市采風踩線活動來到壽縣古城。
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經明清多次修葺,已歷經900余年風雨。站在古城墻上,眺望遠方群山如黛,撫摸城墻青石,依稀能夠觸摸到歷史的脈動。壽縣城墻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門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城墻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筑,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墻”項目。
古城墻上,壽州鑼鼓激情四射,作為省級非遺文化之一,壽州鑼鼓以其激昂柔和并具的特點,向踩線團展示了壽縣人民的好客。在導游帶領下,眾人游于古城墻四周,聽歷史典故,見歷史遺留。穿過城門見四方,眾人驚嘆于古城墻保存的完好,走過歲月侵襲的車轍印,眾人有感于千年的時光穿梭。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州孔廟,兩棵七百余年樹齡的銀杏再度萌出新葉,樹下的大成殿前擺上了一面大鼓,年近耄耋的柴現修老人身著長衫,右手擊鼓,左手打牙板,唱腔抑揚頓挫,運調緩急相間……正在展演的壽州大鼓書,發源于壽春,流行于江淮之間的潁上、鳳臺、霍邱、正陽關等地,是一種一人演唱、說唱并重的表演形式,被稱之為“一個人的說唱藝術”,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經普查,壽縣目前擁有2項國家級、11項省級、21項市級和59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陽關抬閣肘閣、壽州鑼鼓先后斬獲第七屆、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