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向好,淮王魚保護區魚類種群恢復迅速
1月中旬,淮河淮南段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監測工作傳來利好消息:保護區魚類種群數量及規模得到較大幅度提高,水生生物種群恢復迅速。
2022年底,漁業資源環境監測項目在淮南淮王魚保護區按計劃開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團隊來到淮河淮南段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漁政大隊、鳳臺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的全程配合下,開展冬季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工作。今年1月中旬,淮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收到了項目實施科研機構對本次監測的初步結果。
本次調查共計采集鑒定出包括鰱、鳙、鯉、鯽、鳊等19種魚類,其中,鳙全長最大87厘米,體長最大76厘米,最大漁獲物7.9千克;鰱全長最大66厘米,體長最大56厘米,最大漁獲物3.7千克;鯉全長最大56厘米,體長最大46厘米,最大漁獲物2.4千克;鳊全長最大36厘米,體長最大29厘米,最大漁獲物480克。可見,即便在冬季天氣寒冷、魚類活動大為減弱的情況下還能夠獲得這樣的結果,說明在保護區淮河干流水域,魚類水生生物基礎數量巨大。另外,還獲得一些紅鰭原鲌等以前極為少見的魚類,通過近幾年的監測顯示,紅鰭原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持續恢復。隨著多年持續保護和增殖放流的開展,保護區魚類資源種群恢復明顯。
漁政人員介紹,本次監測到的紅鰭原鲌與監測到的毛刀魚、銀魚和俗稱“罵婆魚”的針魚一樣,對水質要求高,一旦水質惡化,這種魚會首先死去,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此類魚的種群數量、規模不斷增長,直接顯示出水質的持續向好。此前,鳳臺縣漁政人員還在凌晨時間查獲了以電魚方式非法捕撈7條淮王魚的案件,所獲淮王魚最大體長25厘米,其中,超過20厘米的3條,其余4條。由于非法捕獲省二級保護動物淮王魚,此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進行處理。
據了解,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漁業資源環境監測項目是以生態補償資金實施,以獲取具有代表性的漁業資源環境調查數據,為今后開展保護區生態保護積累本底資料。在淮河干流鳳臺二橋、李咀孜、九里灣等地,設置有固定監測站位,此次調查保護區內水域固定站位的水質、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和魚類樣本,對魚類種群結構、資源狀況及魚類棲息生境狀況開展監測,以重點掌握魚類種群組成、群落結構特征、優勢種和資源密度等重要指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強調,隨著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將為科學實施增殖放流、加強資源養護及保護區禁捕管理提供基本依據,為切實做好禁捕效果評估和生物完整性評價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長江“十年禁漁”和長江生態大保護戰略。(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