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常引,淮南東方醫院集團鳳凰醫院護士,是淮南市第1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安徽省首例二次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兩位兩次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女性之一。她用自己非凡的經歷,向人們詮釋了誠信的力量,善良的力量,愛的力量。胡常引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稱號,2021年10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捐獻造血干細胞,在目前還依然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情況下,捐獻一次都難上加難,何況是二次、三次捐獻!而淮南一位普通青年、俠骨柔情的“女漢子”胡常引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顧一切“玩命”捐獻到底,去挽救異鄉一位素不相識的一對雙胞胎孩子的母親。在別人眼里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在執著的小胡心里話里就那么一句簡單的信條:“什么也沒有救命重要,我要堅守生命的承諾,只要我不死,救人到底。”
首次“玩命”捐獻: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
胡常引出生在淮南鳳臺縣一個普通的家庭,當時家里還很困難,從小她沒能在父母身邊長大,但不同的童年經歷讓她養成了吃苦耐勞、體貼他人、善良擔當的品格。從小到大,隱忍、堅強、獨立,能抗的住的事絕不讓家人操心,是一個省心顧家又憨厚的好姑娘。尤其是那顆總是顧著別人的善心,更讓父母欣慰。
工作后,胡常引成為一名助產士,終日守護新生命的她對生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和認識,由于常常遇到產婦急著用血的情景,獻血成了她的習慣。那時候小胡所在的單位距離淮南市區近百公里,獻血車難得見到,每次她都是利用到市區辦事機會去獻血。
2011年的一天,下夜班的小胡又來到市中心血站獻血,走出大廳時抬頭無意間看到墻上貼的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傳畫,她又折回去專門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樣本。因為身為醫務人員的她,深知血液病給一個家庭帶來的痛苦,當時,她的父親因為癌癥,也正躺在病床上,也時常需要輸血治療,救命對于她來說經歷的太多。那一刻,她堅定地要給患者留取一份生的希望。
胡常引第一次捐獻造血干細胞出發
一年后的2012年底,當接到淮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訴她與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征求她的意見時,這個憨直的姑娘興奮地脫口而出:“中了頭彩!太幸運了!”
可到了捐獻時候,小胡的心理壓力外人難以理解。當時,小胡父親病世不久,哥哥車禍受傷還在治療中,家中欠下大量外債,母親沉浸在巨大悲痛中身心受挫需要照料,而她為了還債業余時間在單位周邊農村承包的土地正待整理,家里重擔全壓在她一人身上。而當小胡得知患者是一位比自己大2歲的一對雙胞胎孩子的媽媽時,一向干練的她沒有任何猶豫,就一句話:“救人要緊!”。這可能也是她職業生涯中說得最多最重的習慣語。為了不讓家人知道、擔心,她向紅十字會提出兩個要求:不讓家人、單位和其他任何人知道,不宣傳不報道。而得知需要住院請假無法向單位隱瞞時,她又和同事“約法三章”:幫著隱瞞,不得向其家人走漏風聲,不讓科室外的人知道。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她隱瞞了自己過敏體質、高凝血質以及先天性心室畸形等不適合捐獻的身體狀況。這些造血干細胞捐獻體檢無法檢測的項目,對于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小胡來說完全清楚,她可以隨便提出一個理由就可名正言順地終止捐獻。可她卻刻意隱瞞了。住院期間因特殊敏感的體質,小胡對動員劑過敏,出現了嚴重的反映,她吃不下睡不著,腰酸背痛,滿身血管和頭脹得像要爆裂似的,劇烈疼痛,一天瘦一斤多,但她一聲不吭,咬牙堅持、堅持!一周幾乎粒米未經,靠輸液維持,一天天硬是靠毅力挺過來的。采集過程中,因其血液高凝導致采集機器無法正常運轉,一直報警,不得不拔掉針頭,輸液稀釋后,再重新穿刺采集,反復數次。她血壓上升、心動過速,承受著難言的痛苦和壓力,咬緊牙關不做聲。紅十字會和小胡的領導同事都十分擔心,采集醫生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情況,非常心疼這位堅強不易的姑娘,反復問她要不要繼續采集,這時若她點下頭,機器便會中斷,她也終止痛苦,可面無表情的小胡堅定地只吐出一句話:“采,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整整9個小時,小胡經歷了一般捐獻者沒有經歷的痛苦和超倍的時間,堅持到底,完成捐獻。
胡常引第二次捐獻采集中見到來看淮南市紅十字會負責人,太多的付出和壓力在無聲的淚水中一下釋放出來,現場的人也不由落淚,被她深深感動。
二次突發捐獻:寧愿不要自己的孩子,也要救她的命
捐獻后,小胡一直牽掛著那個未曾謀面但血脈相連的姐姐,時常給紅十字打聽消息,希望能看看那一家幸福的模樣。忙得不可開交的小胡也盡量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多參加紅十字會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困難家庭、資助殘疾人,更是身體力行向人們介紹造血干細胞捐獻,從不言自己的特殊經歷。每年春節市紅十字會慰問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她一直是個例外,要不堅決拒收,要不接到便捐回來。“我雖然困難,但把這點錢用在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動員上能救更多生命。”
2018年7月底,市紅十字會突然接到了動員小胡為那位患者二次捐獻淋巴細胞的通知,這是當時安徽省第一例二次捐獻淋巴細胞。這讓工作人員即震驚又為難。因為當時的小胡已31歲,歷經磨難剛剛結婚,正準備孕育自己的小寶貝,愛人和婆家人能否接受;而且這么多年的打拼她已積勞成疾身體狀況遠不如從前,此前又剛經歷了一次不小的手術和嚴重的車禍,滿身傷痕累累,身心尚未恢復;況且她當年捐獻時遇到的種種問題都有可能再現。當顧慮重重的工作人員告知小胡患者的情況時,小胡依然沒有什么猶豫,她還是只提出和第一次捐獻時一樣的條件:一是為她保密,擔心母親還是不能接受;二是暫時不宣傳報道,若為了配合捐獻工作需要報道的話,也要等她捐獻成功后才報道,那時即使家人知道了也不會影響捐獻。
可萬沒想到,就在小胡準備捐獻的頭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因患者病情變化,不得不終止捐獻。得知消息,小胡十分著急、不安、惋惜、心痛:“唉,怎這么不巧,早一天能捐獻就好了!”她幾度哽咽,總是叮嚀著:“只要需要,隨時再通知我!”。此后,小胡隔三差五打電話詢問患者的消息,總是希望能看到那位患者母子三人的照片,“看到母子平安,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命好像跟她連著,忘不掉、擱不下。”
再次意外捐獻:注定命拴一起,一定要再“玩命”救到底
一等再等,再也沒了患者的消息。小胡心里一直糾結著,不知道那個姐姐一家到底怎樣了。緣分、命運會不會就此了解?
時間到了2020年,小胡調到了離家近的醫院,產業也有了更多的收益,在鳳臺當地買了房,能多照顧年邁體弱的媽媽,一輩子離不開土地的公公正好能在小胡的種植基地日常管理,小兩口一有空就在田里忙活,一家人忙累而快樂,日子也來越紅火。小胡和忠厚老實的愛人商定,趁著還年輕趕快要個小寶貝,了卻兩家老人的心愿。可就在這節骨眼神上,接到了再次為這位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通知。這一次就連總希望捐獻成功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從心底不忍心再讓小胡赴捐,不能再讓她這樣犧牲下去了。
接到電話,小胡沒有驚恐,還是那句老話:“你們先別透露風聲,別讓我媽知道,我給愛人說下,他也是個心善的好人,會支持我。”工作人員再三叮嚀小胡:“你已付出很多,這次多考慮下自己,千萬不要在隱瞞身體、不要勉強!多給你幾天時間好好考慮下。”可當天小胡就迫不及待回話:“我考慮好了,也商量好了,暫時放棄自己的小家,捐獻救人!這是命中注定,只有我能救她,我要救她到底!”
2020年10月10日,胡常引又一次背離家人,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征途。
而小胡和大家都擔心的問題還是出現了,注射第一針動員劑后,小胡因特殊的過敏體質就出現了劇烈的反應,嘔吐不止,不能進食,隨著動員劑的增加,反應越來越重,吐得連口水也不能喝,全身疼痛,頭暈目眩,無法入睡,坐臥不安,人快要崩潰似的。紅十字會特地安排陪伴的工作人員十分擔憂,可小胡給陪護“下令”不準說,只能報喜不準報憂,誰問,就說沒事。她還強打精神與一直放不下的市紅十字會的負責人視頻,強裝鎮定和笑臉,說:“你看,我好好的,放心吧。”“女漢子”的強悍依然如故。可放下手機就吐個不止,住院以來連續4天幾乎沒有進食、沒法入睡。陪護含著淚背著她給紅十字會負責人打電話才說明真相,并找醫生說明情況,給她輸上營養液維持。醫生反復征求她的意見,能不能堅持,她還是那句話:“沒事,能頂住,必須捐!”小胡不住地念叨:“姐姐,等著,一定要等著,我再去救你!”
10月14日上午,胡常引出現了更嚴重的反應,她第一次含著淚拉著陪護的工作人員說自己不知道還能挺多久,依然擔心的是怕自己的身體熬下去采不出或采不夠患者需要的救命量該怎么辦?為了保障捐獻成功,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她毅然要求提前采集捐獻。為了保障供患雙方的安全,省、市紅十字會和共患雙方所住的醫院立即進行慎重的溝通會商,決定提前采集捐獻。經過緊急準備,當日中午胡常引進了采集室,13時30分開始采集。因其身體虛弱,分離機報警,前段采集不順,再次穿刺重采,大家的心都提著,小胡腳手冰涼,面色鐵青。機器終于順暢運轉了,小胡的臉色也漸漸好轉了。見到來看望她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小胡再也忍不住,說不出話,眼淚不住地流,仿佛她經歷的太多艱辛和重壓都在這淚水中得到了釋放,工作人員抱著她的臉,四目相對淚如涌泉,委屈、傾瀉,感動、心疼。這時的小胡,女性的細膩柔情都在她無聲的眼淚中告白。
胡常引第二次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
傍晚,經過4個小時的采集,252毫升,機器停轉了,采集順利結束。大家提著的心釋然了,十分虛弱的小胡望著那袋沉甸甸的“生命種子”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
護送“生命種子”的“生命使者”臨時改簽機票也火速趕到,迅疾飛馳河北,再度挽救那位不幸而又有幸的患者生命。
胡常引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稱號,2021年10月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