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文體新聞 > 賡續治水七十年,千里長淮得安瀾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賡續治水七十年,千里長淮得安瀾
【字體: 】 發布時間:2022/9/2 11:41:50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壽縣人,不屈不撓地與洪水抗爭著,拼搏著。壽縣要發展,治水是關鍵。而關鍵的關鍵,尚依賴于國家對淮河的有效治理。

淮河,發源于河南桐柏山,全長約1000公里。這里造就了豐富的生態系統,是理想的棲息之所,曾長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核心地區,素有“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也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淮河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歷史上長期暢通入海,并無水患。800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徹底改變了淮河溫順的面貌。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在河南滑縣開挖黃河改道南流,以阻金兵;紹溪五年(1194年),黃河又在陽武決口,河水挾帶著萬億噸泥沙奪淮入海,淮河入海水道被堵,自此淮河沿岸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災難史。抗日戰爭期間,淮河流域大部淪陷。1938年,國民政府“以水代兵”,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致使黃水在淮河流域泛濫達九年之久,淮河水患不斷加重,流域內水利工程千瘡百孔,損失殆盡,沿河洼地盡在水患肆虐中。壽縣,位于淮河中游,淮河自王家壩向下進入中游500公里,河床淺,河道平緩,落差僅有19米,故歷史上多澇災水患。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把“興修水利,防洪抗旱”寫進《共同綱領》。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處連降大雨,災情慘重百年未有。水災告急的電報接二連三地呈送給新中國領袖毛澤東主席。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肅敵斗爭、抗美援朝迫在眉睫。然而,毛澤東從共產黨人的初心出發,從7月到9月,連續四次對淮河救災和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并督促要治理淮河。

11月6日,直屬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機構——治淮委員會成立。經過緊張有序的準備,治淮工程于1950年11月全面展開,豫、皖、蘇三省300萬民工日夜奮戰在淮河工地上。在國家經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毅然決定舉全國之力治理淮河,當家作主的人民戰天斗地的氣概被激發了出來,幾千名醫務工作者、上萬名專家技工、幾百萬名民工,從全國各地奔赴治淮前線。1951年5月,毛主席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偉大號召極大鼓舞了治淮大軍的士氣,掀起了第一次大規模治淮高潮。在工地上出現了“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動人景象,建設者們居住在灘地工棚里,睡在泥地稻草上,食在露天。原準備投入抗美援朝的野戰師集體轉業,改為解放軍水利工程一師和二師,華東各大專院校和高職土木水利系即將畢業的學生紛紛響應號召,參加治淮戰斗。這一時期,建設者們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享譽海內外的治水奇跡:建成了氣勢恢弘的大別山水庫群,創造了中國第一座連拱壩、第一座自行設計的重力拱壩;興建了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最大灌區——淠史杭灌區。從1950年至1957年經過八個年頭的不懈治理,初步改變了淮河“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水患局面,但仍未根治好淮河的突出問題。經1954年特大洪水考驗,仍存在不少難題。

由于流域內防洪排澇工程體系不完整不充分,1991年夏,淮河流域再次發生了較大洪水,京滬、淮南、淮阜等鐵路幾度中斷,大部分公路干線被淹沒,數千家企業被洪水圍困。壽縣也遭受了巨大災害。1991年9月,國務院再次召開治理淮河工作會議。針對淮河暴露出的突出問題,確定實施以防洪、除澇為主要內容的治淮19項骨干工程。整整用了15年時間,到2007年基本完成,淮河流域防洪除澇工程體系的框架基本形成,全流域抗御洪災風險能力和社會安定程度大為提高。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一大批治淮重點工程完工。壽縣縣域內的正南淮堤、張馬淠堤、壽西湖防洪大堤、九里聯圩堤進行了加固加高,通淝閘、正陽涵、幸福涵排水閘進行了擴建;大店站、時寺站等排澇站進行了更新擴容,基本滿足正常情況下排澇需要;肖嚴湖、瓦埠湖、梁家湖湖堤得以加固,湖堤路面進行了硬化,沿湖各中小型排灌泵站進行了擴容改建。自2003年洪災后,經改建后的防洪設施發揮出巨大能量,全縣境內村莊農田從此未發生決堤被淹現象。

201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賡續發力,對淮河進行綜合治理,徹底解決淮河流域洪澇、干旱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2011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做好進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再用5至10年時間,完成38項治理任務。幾年來,一大批重點治理工程落地建成,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并發揮顯著效益,引江濟淮、南水北調東線二期等工程即將完工;河流湖泊、水資源、水生態、水土保持等行業監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持續推進,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明顯提升。據統計,到2019年底,淮河流域已建成6300余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淮河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洪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使淮河上游防洪標準達到超10年一遇,中下游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河、中小河流達到10至20年一遇。縱觀淮河流域,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四縱”就是南水北調東線、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淮、蘇北引江工程;“一橫”就是淮河;“多點”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

歷經70年三次大規模的賡續治淮,黨領導全國人民基本理順了紊亂的水系,改變了黃泛數百年來惡化的局面,實現了淮河洪水入江暢流、歸海有道,初步構建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新淮河。(時本放)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三都| 江孜县| 旬邑县| 镇宁| 怀宁县| 扬中市| 泗洪县| 江油市| 璧山县| 辽宁省| 五峰| 郑州市| 西乌| 会同县| 读书| 桓台县| 屯留县| 临澧县| 镇雄县| 盐池县| 石台县| 菏泽市| 凌云县| 武汉市| 耒阳市| 峡江县| 南安市| 伊宁县| 伊宁市| 夏津县| 武义县| 宽城| 青阳县| 桂平市| 且末县| 上虞市| 宣威市| 广饶县| 姚安县|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