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在歷史上曾先后叫壽、壽亭、州來、下蔡、壽郢、楚郢、壽春、壽陽、壽州、壽縣。待我將上述地名的由來和歷史沿革,向讀者諸君慢慢道來。
現在的壽縣屬縣級行政區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原屬六安市轄,于2016年1月1日劃為淮南市轄。壽縣西臨淮河中游,東傍淝水,縣城坐落在八公山南麓。地處東經116~117度,北緯31~32度之間。東與長豐、淮南市接壤,西與鳳臺、潁上、霍邱為鄰,南與肥西、六安市搭界,北與鳳臺、淮南搭界。
古代稱淮河以東以南地區為淮夷,壽縣縣城所在地區,東有淝水,西有淮河,北有群山,由于處山水之間,土地肥沃,適于農耕,遠古便有人類聚居,夏朝初年,這里出了一位才高德劭的老人,名叫壽,由于他與人為善,辦事公正,很有威望,便把他居住的地方稱為壽,此后便以壽命名。據《竹書紀年》載:
“帝啟十一年(癸酉年,即公元前1968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帝啟十五年(即公元前1964年),武觀以西叛,帝啟令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帝啟封壽于彭,為彭伯。”
據《古今人物》載:帝啟有五子,俱封于觀,號為五觀。第五子名武,又名武觀,他封在西河,在冀州以西。武觀叛亂,啟命壽率軍平叛,壽認為是父子之間的矛盾,便恩威并施,采取說服勸降的方法,使武觀歸降,取得成功,立下大功。帝啟封壽至彭,任彭伯。據《史紀正義》載:彭在今徐州東所理縣,即古代彭國之地。
夏王啟的母親女嬌,是懷遠涂山腳下淮河岸邊人,大禹的兒子啟也誕生在懷遠的涂山腳下、淮河岸邊,壽是其長輩,德高望重,他采取說服勸告的方式,不費兵卒和戰爭,便收服了武觀,立下功勞。啟王將壽封至彭國,任彭伯。由于長壽,被稱為彭祖。而壽的原居住地,被人們稱做壽。這與同時期的古人皋陶(今六安市的古地名)一樣。由于壽地北部是山,村民在村頭搭蓋涼亭,供采樵人歇息,因此,這里又被當地人稱做壽亭(三國時關云長曾封為壽亭侯)。當時大禹的封地和都城叫夏亭(今河南陽翟縣),壽的地名也稱壽亭。
大禹時期,皋陶扶佐,負責管理俘虜和罪犯,制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律。大禹曾想將王位傳給皋陶,但其早逝。當地民眾,將其出生地稱為皋陶。皋陶墓在今六安市,經歷四千余年,保存完好。皋陶之子伯益,負責農業和山川林澤,發明打井灌溉,保障農業豐收和糧食供應,功勞很大。大禹晚年到浙江會稽山召開全國部落首領大會,宣布將王位傳給伯益。不久,大禹死在那里,修建了大禹陵。大禹之子啟,掌管軍隊和征伐。禹死后,啟發兵攻打并殺死伯益,奪取王位,建立夏朝,從此廢除了薦賢禪讓制,開創了以武力奪取政權,建立了父傳子的封建家天下制。啟王的第五子武觀,也招兵買馬,發展武裝,準備將來與四位兄長爭奪王位。但被其父王啟發覺,派壽率領軍隊去收服。壽恩威并施,說服動員。武觀歸降,壽將武觀帶至啟王面前請罪,消除叛亂。壽立下大功,被啟王派到彭國就伯位,稱彭伯。但其原出生和居住地,被當地民眾稱做壽,這便是壽地名的由來。
在這里要說明一個問題:2012年由淮南市地方志辦公室出版的《淮南市志》所載:“把以壽春為中心的十二縣作為春申君的采邑。壽春本州來邑,考烈王賜十二縣地為春申君壽(祝壽),域邑得名壽春。”在《淮南市志》于2012年出版前后時期,在淮南市和壽縣文史界同仁普遍認為壽春地名是楚考烈王,封黃歇為春申君,并為其祝壽而得名。但本人不敢茍同,因為我手中有《竹書紀年》史料,說明壽是人名,而且有事跡,與皋陶同時之人。近日,余有幸閱讀潘國平先生主編的《話說春申君》專著,其中王家運先生的“春申君黃歇封君封地考辨”一文,用翔實的史料,否定了楚考烈王為春申君祝壽,得壽春地名的觀點。筆者深以為然。
現將春申君生平簡述于下,可見壽春地名不是考烈王為春申君祝壽而得名:春申君黃歇,原封地在申,即今河南南陽市與新鄭市以南地域,是楚國貴族階層,楚傾襄王時封官為左徒,是太子熊完的老師。秦國派白起伐楚,黃歇上書秦王,要求與秦修好。秦停止伐楚,但要求楚太子入秦為人質,黃歇是太子老師,便一同入質秦國十年。傾襄王病危時,要求熊完歸國即王位。秦王不放,黃歇用計讓太子先回。后向秦王說明:“熊完回國為楚王,對秦國有利。若不放熊完,立他人為楚王,對秦不利。”秦王認為言之有理,于是黃歇也得以回楚國,熊完繼承王位后,封黃歇為令尹(即丞相),并封為春申君。春是美好的祝福,申是黃歇的原封地,君是尊稱。但此時申國被秦國侵占,考烈王將淮北十二縣封給春申君為食邑。食邑即十二縣的稅賦收入是其俸薪。淮北十二縣在今淮北市周圍,地跨魯豫蘇皖,在壽春以北,并不包括壽春。當時楚國都城在陳(即今河南省信陽縣)。楚考烈王十年,春申君以陳臨近強秦,易受秦國攻打,不安全,便建議考烈王將都城遷至巨陽(即今渦陽太和附近)。楚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以自己的封地淮北十二縣距齊國近,齊國與楚國敵對,同時距都城巨陽也近為由,要求將自己的食邑地改封到吳國故地,即今蘇州、揚州和上海等江南地域。同時,春申君開始營建壽地宮城,準備將都城由巨陽遷至壽。考烈王二十二年,眾諸侯國合兵攻打秦國,考烈王為盟長,春申君為主帥,發兵至函谷關被秦戰敗。考烈王認為春申君應負戰敗之責,從此遷怒疏遠春申君。戰敗歸來后,考烈王便將都城由巨陽遷至壽,名曰壽郢、楚郢。在此情況下,考烈王決不會再給春申君拜壽,取壽春地名等情。上文內容摘自王家運先生的《春申君封君封地考辨》一文,但此文只是否定為春申君拜壽、得壽春地名之傳說,卻未說明壽地名的真正來由,本人在此將壽地名的真正源頭加以敘述,以就教于諸位專家學者。
大禹治水,踏遍神州大地,將天下劃分為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大禹的兒子啟用武裝奪取政權后,建立夏朝,壽地在淮河以東,古時淮夷,或東夷,有位老人名叫壽,德高望重,受村民擁戴,其居住地民眾皆稱其為壽,其居住地也稱為壽。同時期有位名人名叫皋陶,其居住地也叫皋陶,即是六安市的前身。夏商時期,壽地歸揚州管轄。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國,壽地劃歸州來國,因此壽又被稱為州來。州來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名叫姬叔度,國都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縣),因此州來國又叫蔡國。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發兵攻蔡,俘哀侯,命獻舞,從此,蔡國淪為楚國附屬國。公元前493年,即蔡昭侯二十六年,蔡國為擺脫楚國欺壓,求吳國保護,將國都遷至下蔡。下蔡包括淮河兩岸,河北岸即今鳳臺縣,河南岸即今壽縣。由于壽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經貿繁榮,蔡昭候將國都遷至壽亭,這里同時又叫下蔡。在這里經歷了昭侯、成侯、聲侯、元侯、齊侯五代。由于蔡國齊侯,親近吳國,抗衡楚國。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發大兵攻打蔡國,齊侯投降歸附,蔡國并入楚國。楚考烈王執政元年,封春申君黃歇為令尹,淮北地區是其封地食邑,考烈王十五年,將國都由陳遷至巨陽(即今渦陽太和附近)。但他認為壽地比巨陽更適于建都,因而便長期在壽經營管理,使壽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非常繁榮發達的城鎮,并營建宮城。終于在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秦國交戰敗退后,將都城由巨陽遷至壽。這時地名叫郢,即國都的意思,楚國都城原在湖北荊州時,也叫郢。此時的壽,有時叫壽,有時郢,或楚郢,或壽郢。但在歷史上也曾建州來、下蔡國都,因此壽又被稱為州來、下蔡。秦始皇滅楚后,將此地定名為壽春,將原地名壽加一春字,表示美好祝愿的意思。綜上所述,可知壽春地名由來,并不是為春申君祝壽才開始叫壽春的。而是在夏朝初創時便有壽人名和地名了。(沈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