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一生大起大落。
先是在他21歲(農歷虛歲)的時候,與弟弟蘇轍同時考取進士,名揚天下,光耀門庭。那時的他,少年得志,是那樣的意氣風發。他曾官居高位,又曾經身陷囹圄。無論身在什么處境,其完滿的人格、美妙的文章,時而如滔滔大河或飛濺的瀑布,時而如涓涓細流或頑皮的水滴,時而如從崎嶇山間無畏地沖下來的清泉,時而如平靜的湖面或寬廣的大海。中華傳統文化中“君子如水”的理念,在他的人生中、文筆里,得到了集中體現。
蘇軾一生與水有緣,且是一位治水名人。那些在天地間流淌著的自然之水,那些在典籍中蕩漾著的精神之水,經他的心靈涵養、孕育后,又從他那神奇的筆端流瀉到紙上的文字之“水”,是那樣的晶瑩剔透,飽含情感,內涵深長,給我許多感動與啟示。
他在《滟滪堆賦》中寫道:“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大意是說,水是最有規律的,江河浩大與大海深邃,都可以讓人們去揣度;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千變萬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規律。這段話,既是對水的贊美,也是蘇軾對水流之中包含的道德理念、人格模式的贊賞與追求。
他在《泛穎》詩中吟道:“我性喜臨水,得穎意甚奇。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語,使君老而癡。使君實不癡,流水有令姿。”你看他新到一個地方去就職,十天里就有九天去到河邊,在湯湯流水邊,他身形矯健,心情靈動,與民同樂,生動地表達出他親近水流時所感到的愜意和滿心歡喜。
蘇軾在《仁宗皇帝御書頌》中說:“君子如水,隨物賦形。”他認為“君子”的進退出入,應該具有一種靈活機動的態度,“古之君子,有絕俗而高,有擇地而泰者……其在窮也,能知舍;其在通也,能知用。”這里體現了蘇軾一生追求的人格理想,與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相似之處。
蘇軾常常借“水”來表達出自己的人格追求,也借水來自我慰藉。蘇軾在謫居黃州、惠州、澹州之際,正處在人生挫折、心情痛苦的境地,這三個地方的江河或湖海都使他流連忘返。他從流水的無窮變化,有智有量、隨遇而安、外柔內剛的秉性中,獲得了極大的慰藉與鼓舞。只要看到水,似乎就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找到了淘洗煩惱的工具。蘇軾在《東坡易傳》中說:“所遇有難易,然而未嘗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勝物者,維不以力爭而以心通也。不以力爭,故柔外;以心通,故剛中。”由此我覺得,蘇軾“君子如水”人格的主要內涵,概括起來就是“柔外剛中”。柔外,并非逢迎,柔其外形是為了進退出入靈活變化;剛在其中,是指面對困難要毫無畏懼之心,要有必達之志。
東坡先生62歲時,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偏僻的海南儋州,但他卻在這里辦起學堂,讓很多人不遠千里、追隨至此。這種似水的不畏艱險,順勢而為,讓人感嘆。每個人的人生必有起伏坎坷,當那些時候來臨時,我們不妨想想蘇東坡筆下的“流水”。
蘇軾寫下了許多如水一般自然流暢、多姿多彩的文章。他在《自評文》中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這段話,生動地概括了蘇軾“萬斛泉源”一般充沛的文思、豐富的題材,以及自然流暢、搖曳多姿和渾然天成的文章風格。
每每通過閱讀,我總能時不時地用他筆下流出來的美妙之“水”,一次次啟迪自己的心靈。當捧讀蘇軾留下的許多詩文,無論是《前赤壁賦》中那“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的“空明”之水,還是《喜雨亭記》里那憂國憂民的雨水;無論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還是《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所呈現出來的月光如水的空靈美妙的境界……在這些不同體裁、不同長短的傳世名作的字里行間,處處有潤人心目的水光晶瑩,浸滿了“上善若水”一般靈動而美好的魂魄。(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