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夏”大忙之時,在淮河沿岸地區,大多是“一麥一稻”的種植模式,在冬小麥搶收之后,緊接著便要栽稻插秧了。為搶抓農時,水稻育秧都會提前,這不,鳳臺縣振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工廠里,一盤盤秧苗長勢良好,很快,這些秧苗就將通過機插秧栽植到田中,孕育出秋糧豐收的希望。
小麥成熟之際,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位于鳳臺縣新集鎮前靳村的振君農機合作社的育秧工廠,看到基地南側田塊中,一盤盤秧苗整齊地鋪放在苗床上,呈現出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而工廠內,一條水稻育秧流水線正在作業,場面忙碌,只見一個個空的育秧盤先是放上輸送帶,經過機器自動運轉,進行填底土、播種、灑水、放蓋土等工序,于是,一個個完整的育秧盤成品便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下線。然后,這些育秧盤將被轉運到北側大田苗床上進行萌芽。
振君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天亮是一名種田的“老把式”,今年正好60歲,屬虎的,精神頭很足。李天亮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他的育秧工廠育出的秧苗可供2000畝稻田進行機插秧,這都是去年秋收后由農戶提前預定下來的,屬訂單農業。在隨后的插秧季里,6月6日,第一批育出的秧苗便已下田,之后接續進行。振君農機每天可進行100多畝的機插秧作業,2000畝稻田的機插秧需忙碌近20天。
育秧是水稻種植的“先手棋”,必須得提前。這樣在麥子收獲騰出田塊后,便能立刻插秧了,保證不誤農時。整個“三夏”大忙季,實際上都是在搶農時,否則就會耽誤一季莊稼。而水稻機插秧育秧準備工作更得提前,早在去年冬天,就得準備培養土,2000畝稻田的秧苗需備土200立方米。農業生產都是順應天時,在嚴冬季節備土,可利用上凍凍酥土塊變為細土,這樣才能過篩。過篩后的細土還得加入些肥料,秧苗生長才能有全面的營養,旺盛強壯。按照1:100的比例,也是在去年冬天,還得提前留出20畝田地,平整好,留作秧苗盤放置作為苗床用。
李天亮介紹,當地種植的是粳糯稻,屬晚稻,在麥收之后栽植。今年,振君農機育秧工廠里的秧苗最早一批會在6月6日下田,這是在5月17日開始上盤育的苗。育苗前2天還要先浸種,就是起到消毒催芽作用,減少苗期的病蟲害,苗子起來壯。這樣,從浸種育苗到秧苗下田,一個周期約在20天。如果氣溫高些,這個周期會短些,總體大約在半個月到20天的時間。以振君合作社機插秧的作業量計算,每天可插秧100來畝,因此,育秧工廠每次育秧量也在這個數,之后每天都這樣循環,直至2000畝稻田機插秧作業完成。
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培育適齡壯秧是水稻優質高產的基礎。隨著機插秧作業方式的推廣普及,育秧工廠應運而生,和傳統秧田育秧相比, 工廠育秧好處多多。常規人工育秧不僅效率低,而且底土、澆水、播種都不均勻,造成整體播種質量不均衡、出苗不整齊。而育秧工廠則具備出苗齊、秧苗壯、成本低、栽培程序簡便節水、作業效率高等優點。李天亮說,工廠育好的秧苗素質好,能適配插秧機,插下去的秧苗不存在漏蔸、傷苗情況,插秧機插下去以后,返青更快,更加省時省力。
據了解,振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工廠建于2015年,隨著農業大托管的發展,合作社除了育秧、插秧外,這幾年已經發展為收、割、防為一體的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還獲得了“鳳臺縣第一屆機插秧毯狀育秧評比”優勝獎。李天亮介紹,合作社育出的秧苗,自己要栽300多畝,其余的是一些農戶和其它小合作社下的訂單,由合作社幫他們栽插。合作社有植保無人機還有聯合收割機,飛防、收割等作業,都能幫周邊農戶解決,讓他們在外面打工也安心。在今年疫情期間,外出務工人員困在那里不能回來,而他們家里種的小麥,就沒有辦法打藥。“全是靠我們這些合作社用無人機幫他們打的,只收取農藥費用,飛防費用是不要的,那是國家給的,一畝地給17元錢的費用。”李天亮說,以此趨勢,農業大托管勢在必行。
李天亮表示,從前年開始參加大托管,振君農機合作社目前托管農田面積360畝,下一步將繼續擴大農業大托管的面積,要達到千畝以上,讓育秧工廠機插秧服務面積更廣。(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