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壽州,處處回蕩著歷史的風鈴
在壽州,古城墻巍然,靖淮樓與八公山默然相視。靜靜流淌的淮河,見證了壽州隨光陰前行的足跡。
瞭望口見證硝煙,吶喊聲直逼蒼天。淝水不僅僅是戰場,八公山的叢林是創造奇跡的地方。歷史,是刀劍刻出來的。
靜下來,做一名書生。一部奇書,回蕩古今。山間小道記錄蜿蜒的故事,滿山紅葉是飛出典籍的文字,黃鸝聲聲是生動簡捷的注腳,一行白鷺省略不去那些不倦的飛翔時光。
換個角度,和淮南蟲一起回到八億年前,和紫金石一起體驗地殼運動,或者在山間屐痕依稀的步履里,讀讀氣候物語。當然,還有人喜歡在日月星辰的變化里,捕捉哲學的光芒。
在清晨或傍晚,報恩寺的銀杏宛若經書,可以讓澎湃的心瞬間歸于平靜。俯下身,門柱最下方被很多人忽略的“石羊”,從大唐一直沒離開過,它的眼眸收錄了古壽州的文明和風光。
走進狹窄的留犢祠巷,內心滿是敬仰。一牛車一君子,清清白白,從河北到壽州,從壽州回河北。
壽州窯,火焰淬厲的文化
面對壽州窯,心卻回到了南朝。土壤,本沒生命,卻能誘發思想,讓生命創造超越自然的神話。
一條路,從此開始。寂靜荒涼的野外,熱火朝天的場面。窯,壘起來。火,燒起來。人群,期盼與忐忑同在。
失敗,再失敗。思索,再實驗。盡管想過放棄,但初心不允許退卻。在不熄的燃燒里,平凡的土壤完成蛻變。
粗糙,單調,黯淡,不均勻。起初的每一步都充滿瑕疵,每一步又都是新的起點。愈是迷茫,愈能激發探索者探求的欲望。
路,很曲折,卻閃著釉光。創造,需要繼往開來。盡管歲月在變,朝代在變,追求瓷文化的信念不會變。
窯,是熔爐;瓷,彰顯文明和進步。印花,劃花,貼花;青灰,青中帶綠,釉黃;盤,缽,罐,玩具,工藝品。中原文明在火焰里閃亮,南北方文化的精髓也在熠熠的釉光里。
淮南,淮河浸潤的文明
從桐柏山流出,一路向海,淮河的琴弦曲曲婉約,傳說故事精彩跌宕。
淮河流經淮南,河水浸潤土地,浸潤村莊。一方水土,一片橘林,一派生機勃勃的人間煙火。
初夏,麥浪展現生活的景象。金秋,和稻穗一起體驗收獲。走進舜耕山,與古人說說現代人的五彩淮南。
渡口,像眼睛。商賈云集,船帆高揚。夜晚,星光和燈火相互映襯,南腔北調在此交匯。習習的夜風里,人們推杯換盞,戲說人生體驗和社會變遷。
煤,大自然的饋贈。煤,月色下的谷堆,照亮黑夜,照亮生活。淮南,成了心臟,鐵路宛若動脈,煤源源不斷地運往都市鄉村。
在岸邊村落,花鼓燈燃起人們的東方藝術夢,推劇又將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推上新的境界。
淮南淮河大橋,就像新生的彩虹。一座城市亮了,歲月的列車正呼嘯而來。(邊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