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目不識丁,但她卻是讓我受益終生的“教科書”。
我十歲時就不幸喪父。如果說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那么母親無疑就是我的首任校長兼啟蒙老師。雖說母親已經離開我們23年有余,但她對我這個寶貝兒子(我出生時父親54歲、母親45歲)雖疼愛在心卻管教從嚴。時至今日,母親的一些“口頭禪”仍是我遵從的“至理名言”!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這是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母親嘮叨的一句話。大意是:雖說我們家當時很窮,但我們無須羨慕他人,更不要自嫌自棄,而要“不蒸饅頭爭口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正因如此,我自小才“人窮志不窮”。現在我還經常拿這話來對我的學生們進行熱愛班集體、為班級爭光等方面的教育。盡管我的出生地黃泥巴塘是一個至今仍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我生長其間的20年無疑是我生命之河的源頭,無論流多遠,縱然有幸入海,我的風箏線也緊緊攥在黃泥巴塘的手心。因此,我的夢境里十有八九有她的身影閃現。每隔一年,我就要攜帶妻女去拜望她一遍,那里有我牽掛的長輩、兄弟姐妹與晚輩,有我熟悉的田野、山村、池塘、菜園……有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人若不孝,狗都不叫。”大意是:你如果是個不懂孝道之人,連你養的狗都不會叫。言下之意是要遭報應的。盡管我從未見過爺爺奶奶,但母親年過花甲時還和大哥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將因歷史原因而客死他鄉的爺爺的尸骨遷回家鄉祖墳地安葬。母親將此看作是替先逝的父親盡孝的一件大事。這讓我頗為震撼。后來我們一家三口能在岳父去世后,與岳母一起幸福生活18年之久,不能說沒有母親對我的深遠影響。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這是改變我人生軌跡的“定海神針”。在那個盛行“只有挑籮筐借米的,沒有挑籮筐借字的,我家祖祖輩輩不讀書,照樣傳宗接代”的時空里,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母親卻無數次地教導我:“你不好好讀書,將來要飯都沒有路走!”因為我出生時父母年齡偏大,營養不良,能不夭折已是不易。可小時候外號“干伢”的我長得像黃豆芽,弱不禁風,雖被父母與哥哥姐姐小心呵護著,但前途很不光明,更不要說去干那些需要較好體力的農活了。所以雖說出身農村,我自小游手好閑,卻較早地迷戀上了中國象棋、軍棋和撲克牌,這對開發我的智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腦子好用”至今仍是我驕傲的理由之一。也正因如此,母親帶領哥嫂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要放手讓我上學。于是,我順理成章地成為祖祖輩輩居住的那個小山村第一個考上高中、大學的人。可以說,沒有母親的遠見卓識便沒有我今天的一切。令我自豪的是,后來的我也竭力將女兒培養成才。如今,她已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與愛情雙豐收。
“懶字當頭,百事無成。”一生勤儉持家的母親,一年到頭忙忙碌碌,記憶里除了晚年因眼瞎而不得不賦閑的母親幾乎沒有閑暇之時。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在母親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而向來認為“起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浪淘沙”的母親,一輩子過的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苦日子。于是乎,這“勤”與“儉”的基因便雙翅般插到了我的身上。從不亂花錢的我,無論工作還是讀書寫作都認認真真、勤勤懇懇。
“別人敬你一尺,你要敬別人一丈。”這是母親終生恪守的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也正是憑借這一做人的法寶,母親與親戚和鄉鄰們相處融洽,并贏得普遍的好感與尊重。母親成了我一輩子效仿的典范。在“已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前提下,盡量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而不是把一切都圈在以自我為圓心、以利己為半徑的圓內,是我不二的選擇。而在受惠于他人之后,想方設法回報他人,也成了我這面鏡子反射陽光的自覺行為。
“有多少粉,做多大粑。”干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騖遠;做最好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與別人攀比,更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跟著母親學做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