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衛校新校區隔離點實現集中醫學觀察人員“清零” 697名隔離村民全部返家
“這段時間謝謝你們了!”“你們辛苦了!”“謝謝!謝謝!”……伴隨隔離群眾的聲聲感謝,淮南衛校新校區隔離點于4月21日實現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全部“清零”,697名李沖鄉村民全部返家,標志著淮南衛校新校區隔離點圓滿完成本階段的工作任務。
吹響號角 快速集結
淮南市愛衛辦主任左廷月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介紹,該隔離點由位于高新區的淮南衛校新校區改建而成,共有710間隔離房,3月29日緊急啟用,淮南市二院負責醫療保障,配有醫師5人,心理醫生1人、院感專業2人、護士39人,另有消殺人員9人、公安輔警24人、后勤保障23人。3月29日上午,工作組成員到達隔離點后根據實際情況劃分了“三區兩通道”,緊急協調調撥物資,給每個隔離房間配送生活、醫療物品,確定人員分工,制定隔離點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應急預案等制度,確保后續工作有序開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3月29日、3月31日分別接收隔離群眾223名、479名,共計702人(其中5人轉移到它處隔離)。隔離群眾入駐后,工作人員逐一對他們說明隔離期間注意事項,逐一詢問個人生活習慣、基礎病情況,逐一采集個人信息,并進行核酸檢測。就餐由兩家專業的送餐公司負責,菜單提前由點位長及群眾代表審核,確保餐飲無問題。
全心服務 用心關懷
“3月29日,我們被派到這里時,這里什么都沒有,到處都是土渣石塊,當時什么都沒想,大伙一起干,打掃衛生、消殺、安排隔離房間、分配防疫物資,我們用自己的雙手讓這里從無到有,有了生氣。”市二院的工作人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對于疫情,所有工作人員都高度重視,隔離點按“三區兩通道”規范設置,多次請省院感專家指導改進。醫療垃圾及生活垃圾分別由專業的公司消殺轉運。隔離點實施封閉管理,所有人員均住在隔離點內,隔離群眾、醫護人員、安保人員、后勤人員分開居住,封閉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所有區域每日消殺兩次,醫療廢物轉運日清,生活區垃圾轉運一次。由市公安局提供安全保障,24小時實時監控隔離區所有范圍和“三區兩通道”,并使用無人機進行巡邏和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及隔離人員須知。
因為隔離點內都是獨立房間,一日三餐均有工作人員送上門,除了固定的工作人員外,還有18名志愿者,大家每天穿著防護服為1-6層樓的隔離群眾送三餐。隔離區共有14歲以下兒童198名、孕婦3名、80歲以上老人4名,特殊人群均給予特別的關注。為了讓孩子們在隔離點過得充實快樂,工作組人員給孩子們專門買了牛奶、零食、玩具、寫字本等;對老人和孕婦給予特殊關注,每天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情緒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醫生第一時間給予對癥處理,如果沒有好轉,立即安排救護車轉運至定點醫院新華醫院觀察治療。基本醫療和生活物品由隔離點保障,慢性病維持用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均由隔離點安排有專人進行代購。全心的付出也得到溫暖的回報,23天的隔離生活,隔離群眾和工作人員關系融洽,沒有因為隔離發生一起矛盾,大家好似一家人。
感恩有愛 戰疫勝利
“這里的醫務工作人員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了,穿著防護服挨個敲門測體溫做登記。無論在任何時候,只要我們需要,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看到他們拼命工作的樣子,我們心里都特別感動,想著一定要配合他們,好好隔離,爭取早日回家。終于,這個愿望在今天實現了,我特別感謝他們。”李沖鄉魏郢村村民姚傳玉眼含熱淚說道。
今年78歲的王安仁是李沖鄉民族村村民,他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4月20日下午接到通知知道要回家了,大家都很高興,有的晚上睡不著,有的一早4點多鐘就起來收拾東西等著大巴車到來。想著要和工作人員分開了,大家也挺舍不得,畢竟一起生活戰斗了20多天,有了感情。
隔離點工作人員的全心服務感動了隔離群眾,在4月20日下午當得知第二天將要返家時,他們紛紛寫感謝信、畫漫畫送給工作人員,還有隔離群眾通過網絡訂花為工作人員送上鮮艷的花束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20日晚上,2號樓和3號樓的隔離群眾自發打掃衛生,這一舉動感染了其它樓棟,當晚隔離點每棟樓都燈火通明,隔著玻璃能看到他們打掃衛生的繁忙景象。他們說住進來時干干凈凈,走時也要干干凈凈。
21日上午9時,隔離群眾陸續從屋內出來,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他們有序地乘坐轉運車輛實行隔離點與李沖鄉“點對點”轉運。盡管隔著口罩,但還是藏不住返家的喜悅,他們和道路兩旁的工作人員揮手告別,踏上期待已久的“回家之路”。(記者 王玲 張明星 陳海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