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微信群內有人發了這樣一條微信:“兩年抗疫三度春,顛覆了春的模樣?有詩有夢有心花,常擁芬芳的港灣。”我隔窗看著春雨灑落在小區花壇的花草樹木上,勾起了對春的遐思。
自2020年初開始,疫情就沒有徹底消停過,連續3個春節過得遠不如往年熱鬧,迎春、探春、惜春的諸多生活期盼和歡愉片段紛紛遠離。回憶起曾經欣賞過的南京梅花、南通五山江景、如皋水繪園、興化油菜花、大豐郁金香、阜寧燕子街、揚州瘦西湖,還有上海顧村櫻花、浙江西湖楊柳,哪怕是家鄉水果小鎮紅桃白梨、仙漁小鎮銀杏綠葉,亦在春景的人山人海中成為景中之景。這些記憶如此清晰卻又顯得遠不可及,真想開車踏青去,可惜踏青之路被疫情阻斷了。
雖說春光不應被辜負,但春意轉眼間由盎然轉為闌珊。猛然發覺,此時此刻最想聽的歌曲是耳熟能詳的兒歌《春天在哪里》。于是,從手機上播放原唱,閉上雙眼,靜靜地、細細地、甜甜地欣賞了一遍又一遍,偶爾用花甲之喉吼上幾句,覺得找到了春天,春天就在身邊。她是大自然的杰作,需要我們用雙眼去發現,更是永留心間的美景、希望與溫暖。隨后,再聽蔣大為演唱的《北國之春》,仿佛置身春風、山水、綠景,飽滿地感受著塵世的春意。然后,不由自主地想聽一曲《春天的故事》,是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一代代人春夏秋冬的奮斗與奉獻,才有今天如春的小康生活和奔向現代化的基礎與底氣。
有詞道:“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有人無論在何處,都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或懷才不遇或憤青不已,而事實上,春天屬于每一個人,從來不讓哪一位缺席,春光也不會遺漏或怠慢任何人,春屬于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世界。人們無需在春光里悵然春無覓處,更不能消耗著春卻又埋怨起春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有人喜歡分享春的暖意和美麗,哪怕是沙漠也希望變成綠洲。在春天播下種子,真誠告慰冬的積淀和相送、傾心為秋天付出和結果,在秋風中圓夢,喜迎下一個春的光臨。有人在贊美花的鮮艷百態、品味植物芬芳、欣賞綠的海洋同時,匆忙卸下冬裝,任憑春風撩起衣衫,露出久違的青春肌膚,展現光鮮的美感與力量。假如在廣場或江堤附近借用一方天空,手牽長線演繹風箏的飄逸,放飛春天里的多彩夢想和四季故事,那是腳踏實地和仰望星空一個風景和一種浪漫。哪怕放風箏的不是自己,也能身臨其境、悟在其中。
此時此刻,我在家里體悟春的感覺,無數醫護人員、社工、志愿者等在各自崗位上全力抗疫,診療感染者、隔離者,組織全員核酸檢測進行全面篩查,嚴防死守一個個關口,鎮住病毒惡魔。這些抗疫場景構成了春天獨特的風景線。
春華秋實,人不負春春必不負人,疫情阻擋不了春的腳步。在春天里珍惜每寸春光,用好分分秒秒,必會圓上最香最甜最好的個人夢和民族夢。(施正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