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邊的香蒿,是壽春人的獨享專愛。人們根本不是計劃挖采,卻是竭盡全力食用。只要你有時間只要你有精力只要你有毅力韌性刨得到,可以說是欲刨多少就有多少,想挖多久就能挖多久。盡管壽春人對淮河香蒿年年挖歲歲刨,盡管淮河人最大限度攫取大自然賜給的這種美好資源,但卻是淮河的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永遠沒有挖完永遠沒有刨盡。有時我想,香蒿不是野生的資源,它是老天興旺發達壽春子孫,而賜給的法寶般的神物,老天任壽春子孫挖、任壽春子孫刨,只要每年春風一吹,老天賜給壽春子孫的香蒿神物,就會蓬蓬勃勃無窮無盡地生長起來。
入春前后,是壽春人挖蒿采蒿的旺季。這時蒿芽萌發,頂破凍土,在地面上露出星星點點的鵝黃柔嫩的葉芽芽。家家戶戶的孩子們,在家長的吆喝下,去刨香蒿根來家做菜吃。當然大人閑了,也會肩挎竹籃手拿抓鉤,去河灘溝旁路邊刨蒿芽挖蒿根。假若運氣好,就會發現香蒿密集生長區,這里蒿根又多又壯又白又嫩,會喜得挖蒿人合不攏嘴,也會累得挖蒿人抬不起胳膊邁不動腿。當然不走運的時候也會有,碰到香蒿生長稀薄處,跑疼腿累壞胳膊,挖刨香蒿只能是微乎其微。
壽春人吃蒿菜分兩種:涼拌和熱炒。入鍋前,都要擇去白毛毛掐掉葉枝叉,用凈水淘洗,將蒿根放入鍋里滾水里燙一燙,撈出來再用凈水沖洗干凈,濾盡蒿中苦汁,切成寸釘般長。若涼拌,另取花生米、瓜籽仁、大青豆之類煮熟,還要備足姜沬、蒜苗、香醋、麻油,一齊倒進瓦盆里攪勻拌均,撒上精鹽,誘人之清香會氤氳飄逸空氣中。若熱炒,需另取臘肉、香腸、血粑豆腐與之融入一體。先須將臘肉、香腸、血粑豆腐這些葷菜炒熟烀爛,而蒿根只需炒熟四五分,否則會失去蒿香蒿味。葷香蒿清,葷爛蒿脆,吃起來別提多香多美多得意。這里講的僅是鄉下人吃法,城里人好研究會琢磨,吃法還會精巧還會別致還會多樣。
淮河香蒿,是壽春人的稱呼,也有叫青蒿的。據專家說,蒿性苦味辛寒,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可抗瘧疾。香蒿莖,圓柱形,黃綠色或棕黃色,葉片互生,氣香特異,有清涼感。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提取青蒿中的有效物質——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壽春人是厚道的熱心腸的,尤其是每年品嘗新鮮蒿菜,總要盛上一些,送給左鄰右舍嘗嘗鮮品品味。這家送過去,那家端過來。蒿菜噴噴香,情深誼也長。這種壽春人誠誠懇懇實實在在的精神和風格,傳承深遠感人至深。(劉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