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該書以孔子的美學思想為基礎,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文學語言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在歷史上卻有過很長一段時間遭受冷落,經由清朝以及現在的研究,形成今日的諸般見解。而龔鵬程教授對《文心雕龍》研究十分深入,他于2010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為研究生講授《文心雕龍》,將課堂錄音匯編為《文心雕龍講記》一書。這也是他多年精研《文心雕龍》的會心之作。
龔鵬程教授是著名國學大師,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杰出研究獎等諸多獎項及臺灣校園十大名師稱號。他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擔任特聘教授,有《文學散步》《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一百六十多種專著。《文心雕龍講記》從劉勰身世入手,梳理了劉勰在傳統禮法下的文論及其脈絡,及他在文學觀、文學史觀、文體論等各方面的主張,并將其與《詩品》等進行比較,對當前文學理論研究進行深入反思。
多年以來,很多名家大儒對《文心雕龍》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章太炎、劉師培、范文瀾、黃侃、王元化等,都對該書提出自己的主張。如果僅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他們的觀點,那便沒有太大的意義,也絕無新意。龔鵬程憑借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潛心鉆研,對《文心雕龍》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治學體悟,融匯古今;其治學方法的介紹,也頗具方法論的啟示意義。
一些學者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破除禮法的時代,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龔鵬程認為,六朝不但不是一個破除禮法的時代,反而是一個最講究禮法的時代。在這樣重視禮法的時代,有些貴族的一些放蕩行為和閑聊懸談都是主流中的“浪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五經對《文心雕龍》有重要影響,他的根底在經學,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是要闡發經義。這就從本質上抓住了《文心雕龍》的根本所在。學者的高明之處在哪里,為何我們要聽專家的講座?答案就在這里。讀者可以看到本書作者用翔實的史實資料和權威論據,對一些流傳甚廣的觀點加以駁斥,從而學習到更多知識,達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龔鵬程認為,治學與研究要建立在深入探究原始資料的基礎上,而不能在學習二手材料的基礎上下結論。有的時候,即使看原著都會產生誤讀。對此,作者列舉了有人誤讀《文心雕龍》的例子。同時,在本書中,作者對重點篇章逐篇分析,深入探究其文本思想,在反映劉勰文學史觀的重點篇章《時序》篇,更是達到逐段分析的程度,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文心雕龍講記》還談到目錄學和“源流”,這種溯本求源的方式是龔鵬程研究《文心雕龍》的主要方法。所以,他所做出的結論很有說服力和代表性。
《文心雕龍講記》一書邏輯嚴謹、層層推進,深刻闡述了《文心雕龍》的流傳與影響,在充分剖析中探究該書的深意所在。龔教授講《文心雕龍》更是以該書為引,教人如何讀書、讀人、讀世、讀理,這也是閱讀該書的最大收獲。(朱延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