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這一天是立春,第二十四屆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作為背景,作為倒數計時,是對天地美麗的記錄,畫面實在讓人驚艷,難以忘懷。既讓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現代表達,更用中國元素刷新了奧林匹克的審美,向全世界展現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當主持人宣布恰逢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時,猜想安徽大學陳廣忠教授一定會給予糾正,陳廣忠教授是當代中國研究《淮南子》一書的第一人,集四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三十多部研究專著,他對二十四節氣的研究很深刻很科學,他對二十四節氣的推廣很用心很努力,他對二十四節氣獲取世界非遺項目名錄貢獻最大用情最多!痘茨献印芬粫羞@樣的影響與他的付出密不可分,二十四節氣今天的這樣的影響與他的研究密不可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冬至,而不是立春;但多地、多數人們認為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這是因為立春是春的開始,冬至是一年白與夜的平衡點,它們的內涵不同,人們習慣上把立春作為第一個節氣,彰顯人們對春的渴望,對春的寄托,立有破舊立新的內涵,是人們對新事物的期待,所以很多地方、多數人認為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開始。從科學的定義看,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它是根據太陽、月亮交會計時,北斗斗柄運行定時,月亮運行和閏月,日晷觀測,二十八宿度數,十二音律與節氣的測定,四時十二月的規定等內容計算來確定的。陳廣忠教授專門寫過研究《“冬至”論》為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提供了科學依椐。個人認為,習慣是人們思維,我們應該尊重;科學是真理,我們更應該尊重。在研究時我們尊重科學,在習慣上我們尊重多數,這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常態,當二者對立時,我們尋求融合,這是中華智慧,我們應該求同存異。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冬至吃餃子,無論南北東西都如此;秋分收莊稼,雖有地域之別,但無地域之差;這些共同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起源之一,我們應該順應它、尊敬它、推廣它。
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胎記。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母文化,農業是文明之母,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胎記,它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來的一部農業生產服務的歷法,是中國人民觀天察地、認知自然創造發明出的時間知識體系,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國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體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的智慧性,彰顯了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凸現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農業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遠古時期的農業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商周秦時期就延伸至淮河流域,這些流域處于中緯度,四季分明,人們可以觀察到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與物候特征,周而復始。農耕文明催生了天文學的發展,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確立冬至與夏至時間。然后通過數學推算,將太陽運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確立每一個節氣的時間。二十四節氣萌發于人與自然的活動,孕育于豐富的社會實踐,奠基于古人生產活動的總結,是農業文明的標志,天然就帶農業文明的胎記。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標簽。二十四節氣源于戰國時期,西漢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是目前發現的首次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的文獻。它是古代農作物生長規律的自然節點,是古代農事活動規律的經驗結晶,是自然界農作物生長變化的客觀規律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的具體遵循,體現了中華農耕文化中尊重“天道”的基本性質!疤斓馈本褪寝r業生產規律,對天道的尊重就是敬畏自然、順從自然、善待自然。自然與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存在狀態,并成為人類的主流觀念!肮潯笔菚r序節點,“氣”是自然氣氛,“節氣”是二者的融合,包含了特定時間節點的自然特點以及對農時的要求等。節氣,是按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360度,每15度是一個節氣,經過24個節氣,恰好就是一年。所以,24節氣,就是把黃河及其淮河流域一年周而復始的天時跟季節律動,準確的表達。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偉大貢獻,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認識世界最偉大的貢獻之一。24節氣表達了中國人對于自然的審美,天地萬物,都會依24節氣而有所變化。以農立國的華夏,人們依照節氣生活。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體也會根據節氣,隨自然而律動。追思惜今,我們應該利用古人智慧,造,F代人民;我市是農業大市,強農是鄉村振興的心然要求,要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把淮南建成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把優質農產品如“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腐”、“瓦埠湖銀魚”等做大做強,在融入長三角發展、服務長三角中提升。我們應該利用二十四節氣這一世界非遺,做大淮南文旅融合推動發展;二十四節氣誕生于《淮南子》一書,這是淮南人民的驕傲。《淮南子》是淮南人民引以自豪的百科全書,是淮南文化的輝煌成就,是淮南城市之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我市二十四節氣等項目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我們應在淮南建設國家二十四節氣展館,既突出古人智慧,又彰顯現代科技;既展現淮河流域農業成就,又展出淮南地域特點;既發揮博物館功能,又發揮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作用;通過這一平臺推動淮南文旅融合發展。我們應該利用冬奧平臺,擴大淮南形象宣傳。倒計時展現二十四節氣畫面,這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這是傳播中華文化的最好場合,這是世界非遺在世界舞臺展現自身魅力的最佳時機,這是中華文明展現中國形象的最美畫面;二十四節氣產生于淮南,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加強淮南傳統文化教育,讓《淮南子》一書成為淮南人必讀書;推動淮南城市形象提升,讓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擴大淮南形象塑造,讓淮南發展成果展現在省內有重大影響,在長三角有很大影響,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