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母親戴著老花鏡,正在為我的兒子做棉衣。我說:“媽,你的眼神不好了,就別做針線活兒了。現在誰還穿家里做的棉衣呀?商場里的棉衣各式各樣,有的是賣的。”
母親頭也不抬,慢悠悠地說:“那種棉衣不暖和,我做的棉衣是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特別暖和。再說我喜歡做針線活,不覺得累,戴上老花鏡看得可清楚了。”母親一邊說,一邊忙手里的活兒。她的動作流暢自如,臉上的表情輕松愉悅。
我忽然明白,做針線活兒對母親來說不是負擔,而是享受。母親這代人走過了漫長的“從前慢”時代,那時候幾乎一切都是靠手工完成的。如今時代發展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很多東西都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但母親這代人有根深蒂固的“慢情結”。這種“慢情結”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是保守落后,而是他們對“從前慢”時代的樸素和純真品格的堅守,也是他們對往昔歲月、對自己的多彩年華無比懷念的一種表現。
我們做兒女的,應該學會陪父母過“從前慢”的生活。一方面是尊重父母的意愿,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在高壓、快節奏的生活中慢下腳步,返璞歸真,享受緩慢悠長、安寧自在的時光。
那次我在老家陪父母,晚上突然停電了。如今城里極少停電,鄉下卻說停就停,我抱怨起來。父親見我舉著手機里走外轉,笑瞇瞇地說:“行了,你放下手機,讓你媽點上蠟燭,咱們一起聊會兒天吧!”我愣了一下,笑笑說:“這樣也不錯啊!”
燭火溫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周圍沒有任何嘈雜的聲音,夜晚的時光更顯得寧靜美好。聊天的氣氛特別輕松,我們的笑語聲此起彼伏。父親忽然說:“還記得嗎,你小時候家里三天兩頭停電,咱點起煤油燈,圍在一起剝花生、剝玉米粒。一邊干活一邊聊天,那時候你媽喜歡唱戲,時不時就給咱們唱一段。”母親笑了起來,說:“那時候沒電視,晚上可不就是一家人湊在一起聊天嘛。記得你爸特別喜歡編故事給你們聽,你和你姐都當真呢!”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但父親和母親的語氣里滿是懷念,讓我的心里充滿了暖意。記憶中,一家人很多年沒有這樣聊天了。透過燭光,我看到父母的臉上浮現出滿足和幸福的笑意。我們久久沉浸在這種久違的幸福中,覺得時光好像靜止了一樣。
“從前慢”,從前的一切都那么值得懷戀。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慢時光,真的能讓我們找到丟失已久的感覺。我們走得太快了,慢一點,等靈魂跟上來。陪父母過“從前慢”的生活,心靈都變得純凈起來。
那天,母親和父親要去三姨家走親戚,我打算開車陪他們一起去。母親笑著說:“不過三里地,開車不方便。村里的路不寬,還不如走著去呢!”我說:“好,我陪你們步行去走親戚。”我提著禮品,跟在父母的身后。
我們在窄窄的鄉間小路上走著,我忽然想起“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典故。此時雖然沒有陌上花開,但我依然走出了“從前慢”的節奏。我與父母就這樣慢慢走著,這樣的一幕,真的特別溫馨。
你也行動起來吧,偶爾陪父母一起過慢生活,一定會有別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