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正方老人系壽縣板橋鎮革命烈士顧劍萍的孫子,今年已有76歲了。他向我們介紹了家史及顧劍萍烈士的革命光輝歷程,從幾封泛黃的家信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革命者無私無畏的赤子之心,看到了一個為黨和人民利益視死如歸的共產黨員的崇高形象。
顧劍萍,原名鄒本瑤,安徽壽縣人。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故名隨娘家姓顧。1905年出生于一個舊軍官家庭。其父原系國民黨馮玉祥部的一名軍官。1914年顧劍萍在天津讀書,1915年到上海寶山縣第一高等小學,畢業后考入上海民主中學,1925年在上海立信會計訓練班,系統地學習了財務會計業務知識。
顧劍萍早在20年代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他在上海創辦長春桃園時,就同地下黨聯系密切。1930年至1932年他受黨的指派,在安徽六合公路局以第五分段段長(后為護路隊隊長)為掩護,負責地下交通和護送工作。1932年9月,機關暴露遭通緝,遠走山西洪洞。
在以后的革命征途中,顧劍萍在國民黨部隊中搞過兵運工作,后又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但主要時間是在鄂豫邊區度過的。1938年,顧劍萍隨“七十七軍”桐柏山區工作團到中共信南地委,任地委工作隊隊長。
1939年12月,信南縣委成立,顧劍萍任縣委財經部長,在創建信南根據地的過程中,他做出了重大貢獻。為解決當時的經濟困難,他提出了廣開財路,建立固定的財政來源,采取征收抗日捐、商稅,就地開辦小型工廠等辦法。根據他的提議,信南根據地還改征抗日捐為征收茶葉。顧劍萍為人忠厚,平易近人,談話很風趣,凡和他接觸過的同志,都感到他組織觀念強,對同志有火一樣的熱情,樂于助人。
1942年3月,豫鄂邊區行署貿易總局成立,顧劍萍任副局長兼襄河地區財政特派員。1943年調任江漢稅務局局長。1944年,襄河地委劃分為襄南和襄北兩地委,又調他任襄南地區財政特派員。同年8月,在天津行委會召開的選舉大會上,顧劍萍作了題為《現在的世界和將來的世界,現在的中國與將來的中國》的形勢報告,聽了這個報告的同志都感到很受鼓舞。
1945年2月27日,鄂豫邊區黨委決定顧劍萍為襄南專署副專員。他在襄河工作期間,正是邊區財政困難時期,為了解決邊區的困難,增辟財源,顧劍萍經常化妝成各類人物,帶著警衛員或武裝小分隊奔波于襄河南北廣大地區,出沒于敵占區,做各方面人士的工作。1946年6月,顧劍萍參加了中原突圍,時任江漢獨立旅后勤部政治委員。9月16日,劉子厚、張才千率領一批地方干部和二旅四團先后來到湖北南漳荊山幸家坪與江漢中心縣委和江漢支隊匯合,成立鄂西北第四地委,劉子厚任書記兼專署專員,顧劍萍任地委委員兼副專員。
1947年4月5日,顧劍萍率800人的武裝進行第二次突圍,在近一個月的轉戰中,遭到敵人的數次圍追,途經十多個縣,部隊傷亡失散嚴重,顧劍萍頭負重傷與部隊失去聯系,沿路乞討到上海,找到上海黨組織并受組織派遣任上海浦東區區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48年2月,經過顧劍萍和其他同志的努力,地下黨武漢中心小組和地下交通站成立,顧劍萍任組長兼站長,他們以經營皮貨的“泰昌行”為掩護,進行地下護送工作。1948年6月,顧劍萍從上海匯報工作返回武漢,由于叛徒出賣遭逮捕。12月22日,在南京雨花臺慷慨就義,時年43歲。
顧劍萍是一位革命將領,忠貞不屈的英雄。同時他又是一位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一生寫了不少家書和工作書信,有封珍貴的遺書,表達了他對家人的親情和戰友的情懷。
信是寫給愛妻劉英同志的信:
“劉英同志:已別兩載,時己為念,自胡區分袂后,我們環境日趨惡化,終日在游擊中過生活,終日在萬山中跑來跑去,堅持至今年清明日上,我們又一次突圍,由襄西返襄東,經十余縣至安徽六安被阻,轉湖北羅田山中。我們八百余人,在一個月中遭受幾次敵人伏擊,日夜追趕,傷亡、失散、掉隊已全部無存。我只身突圍跑出,前后過一個月討飯生活,幸而未遭受危險,安全至滬。上海組織特別優待,休息調養一個月,身體傷痕已復原。算九死一生萬幸,堪以告慰……”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初心砥柱天地間,讓先輩的英勇事跡,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劉銀昌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