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今年九年級,前不久我發現他衣服口袋里有個像錄音筆一樣的東西,一再追問,孩子才說是同學的電子煙。我當時氣得把電子煙扔了,該多少錢賠人家多少錢……”這是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日前接到的一位初中生母親的電話。
學生母親:學生間交流電子煙
這位母親稱,自己的孩子平時還是很聽話的。有一天她在收拾衣服時,無意間摸到孩子校服的口袋里有個長柱形的東西,掏出來一看,也沒看出個所以然。晚上,她隨口問孩子那是什么東西,孩子支支吾吾也沒說清楚。她覺得有問題,再三追問后,孩子才說是電子煙,并解釋稱是同學的,只是拿來看看。這位母親不相信,孩子最終承認自己試了一下,并說很多同學都有抽電子煙,他只是感受一下后就把電子煙還給同學。這位母親當即把電子煙扔了,讓孩子告訴同學,該多少錢就賠多少錢。但如果這位同學要用這些錢再去買電子煙,就會把這事直接告訴其家長。這位母親說這話時非常激動,她不能理解為什么電子煙會在學生間泛濫,這不是害孩子嗎?
現場調查:不用身份證也可以買
11月6日下午,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帶了兩位高一學生前往市區商業中心,在進入商場前,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和兩位高一學生溝通了需要了解的問題。隨后,一名女學生先單獨前往某家商場內的電子煙柜臺。簡單交流后,銷售人員直接說她年齡不夠,不能買電子煙。
接著,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又帶著兩位高中生來到商貿中心,這次是兩位高中生一起前往店里。在一家店門口有個9.9元煙桿的優惠廣告,兩位高中生就借著這個廣告和老板聊了起來。“9.9元的質量肯定不行,有抽一次、兩次就壞的,也有用個一年的,但肯定不如這柜子里的。”老板不僅向高中生解釋了9.9元的煙桿,還熱情地介紹柜子里電子煙,“這幾種都是268元的,煙桿是一樣的,就是煙彈味道不同,有西瓜味、薄荷味,看你喜歡什么樣的?”老板這樣問。高中生稱,是自己的哥哥讓他幫忙買的,他也不知道買什么樣的。老板聽后就介紹稱268元的就不錯,能用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真心要買,可以送點東西。兩位高中生表示要和哥哥商量一下再決定,便借機離開店里。整個交流過程,老板只是推銷電子煙,并沒有要求他們提供身份證。
有了這兩次經驗后,兩人又先后進入其他三家電子煙店,除了介紹電子煙,商家都沒有要求高中生出示身份證。
網絡調查:雖有監管卻有漏洞
實體店如此,那網絡又如何?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在購物網站搜索“電子煙”,顯示是不能搜索。然后,改為“電子y”,網頁出現了不少小店,店鋪介紹都很隱晦,更沒有什么商品介紹。打開和店家的對話框后,直接就會彈出“如有需要,加微信聯系”。然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加了一家小店的微信,對方很快同意,并熱情地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到他的朋友圈里看產品,看中哪個再詳細談。整個交流過程中,不需要核實年齡,也不需要出示身份證。
記者呼吁:加強監管保護青少年
在和高中生溝通過程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發現在高中生這個群體里不乏有抽電子煙的男生女生,一開始大家都是好奇,其中一個學生帶了電子煙,其他學生都嘗試,嘗試后,覺得不錯,就會找同學要購買方式,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了吸食電子煙小群體。
青少年群體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思維認識和判斷能力都不完善,且對于新鮮事物的模仿能力極強,極易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加上他們大都有零花錢,又有手機傍身,購買東西方便快捷,如果自身管理不夠,又缺乏外界監管,電子煙對學生群體的危害會越來越大。記者呼吁,希望學生家長多關注孩子零花錢的用處及平時交往的朋友等,給孩子以正確引導。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電子煙市場的監管,不論線上線下,均不允許向未成年人銷售,否則就要重罰。(記者)